王寧,1955年7月生于南京市,男,英文和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特聘教授,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點帶頭人和首席導師。
教育背景
1975-1978 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 本科
1986-1989 北京大學英語系, 博士
1990-1991 荷蘭烏德勒支大學比較文學系, 博士后
工作經歷
1978-1985(7月) 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助教
1985(8月)-1986 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講師
1991(7月)-1992(7月) 北京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1992(8月)-1997(2月) 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兼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1997(3月)- 2000年(12月)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
2001(1月)-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2009(3月)-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致遠講席教授,院長
2018年1月-2022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講席教授
2018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神話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2019年6月- 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
學術成果
專著
1. 比較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2. 深層心理學與文學批評,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3. 多元共生的時代,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版; 臺灣淑馨出版社, 1995年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訂版
4. 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 臺灣淑馨出版社, 1996年版
5. 后現代主義之后,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年修訂版
6. 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影響(與錢林森、馬樹德合作),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7. 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版
8. 20世紀西方文學比較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版
9. 文學和精神分析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版
10. 超越后現代主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版
11.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臺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12.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3.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4
14.神奇的想象:南北歐作家與中國文化(與葛桂錄等合作),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 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中華書局,2006年版;譯林出版社2021年修訂版
16.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2021年修訂版
17.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和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修訂版
18. Translated Modernities: Liter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 andChina, Ottawa: Legas Publishing, 2010
19. 比較文學:理論思考與文學闡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0. 又見東方:后殖民主義理論與思潮,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1. 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2. Il Postmodernismo in Cina (Traduzione di Lavinia Benedetti e Mariadele Scotto di Cesare), Roma: BonannoEitore, 2015
23. 當代中國外國文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24. 國家形象的媒體建構及海外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
25. After Postmoder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21
26. 世界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
編著(中文):
1. 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與樂黛云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 西方文藝思潮與20世紀中國文學(與樂黛云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版
3.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談創作,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4. 精神分析,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5. 20世紀歐美文學史(第一、二卷,英國文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6. 弗萊研究: 中國與西方(與徐燕紅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7. 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與薛曉源合作),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8. 20世紀歐美文學史(第三、四卷, 英國文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版
9. 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名著導讀(三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 20世紀歐美文學簡史(英美文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 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與陳厚誠合作),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12. 新文學史(第一輯),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3. 易卜生與現代性:西方與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14. 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 視角: 翻譯學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6. 易卜生與中國:走向一種美學的建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 文學理論前沿(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 視角: 翻譯學研究(第二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9. 文學理論前沿(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 文學理論前沿(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1. 文學理論前沿(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2. 文學理論前沿(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3. 翻譯全球文化:走向跨學科的理論建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24. 文學理論前沿(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5. 文學理論前沿(第七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6.新文學史(第二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7. 菲茨杰拉德文萃(五卷),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
28. 大作家小讀者(三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 文學理論前沿(第八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0. 全球化百科全書(中文版主編),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31. 文學理論前沿(第九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32.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3.文學理論前沿(第十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34.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二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35.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三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6.文學理論前沿(第十四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7.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五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8.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六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39.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七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40.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八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41. 文學理論前沿(第十九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42. 文學理論前沿(第二十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
43. 文學理論前沿(第二十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
44. 文學理論前言(第二十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
編著(英文):
1.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a special issue in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996: 1.
2. New Directions in Northrop Frye Studies (co-eds. with Jean O’Grad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Northrop Fry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co-eds. with Jean O’Grad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3.
4.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 special issu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China,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1:1(2003).
5.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 special issue, Tamkang Review, XXXIV. 1(Autumn 2003).
6. 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 (associate editor),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7. Translating Global Cultures: Toward Interdisciplinary (Re)Constructions, a special issue, Neohelicon, 34:2 (2007).
8. Translatio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co-eds. with Sun Yifeng),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9.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a special issue,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69.1(2008)
10.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rough Translation, a special issue, Tamkang Review, 38. 2(2008)
11. Semiotic and Narrative Studies in China, a special issue, Semiotica, 170-1/4 (2008).
12. Beyond Thoreau: Literary Response to Nature, a special issue, Neohelicon, 36.2(2009).
13. Thinking through Postcoloniality (co-eds. with Shaobo Xie), a special issue, ARIEL, Vol. 40, No. 1(2009).
14. Rethinking Modern Chinese Fic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a special issue, Neohelicon, 37.2 (2010).
15.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wa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Neohelicon, 38. 2 (2011).
16. Towards a Third Literature: Chinese Writing in theAmericas (co-edited with Evelyn Hu-Dehart and Russell C.Leong), Amerasia Journal, 38. 2(2012).
17. ModernChinaand the World: Literary Constructions (co-edited with Liu Ka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9. 4 (2012).
18. Postmodernist Fiction in the World (co-edited with Brian McHale), Narrative, 21.3 (2013).
19. Global in the Local: Ecocriticism inChina, in 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utumn 2014)21 (4).
20. Rediscovering Chin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o-edited with John Aldrich), European Review, 23.2(2015).
21. Global Maoism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2. 1 (2015).
22.Twentieth-and Twenty-First-Century Chinese Fiction (co-edited with Charles Ross), Modern Fiction Studies,62.4(2016).
23.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 (2017).
24. Cosmopolitanism and China, in Telos, 180 (2017).
25.Derrida in China Today, in Derrida Today,11.1.(2018).
26. Conflicts and Dialogues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n European Review, 26.2(2018).
27. Chinese Encounters with Western Theories, in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79. 3 (2018).
28. Ecocriticism in 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5.4 (2018).
29. World Drama and Modern East Asian Drama, inNeohelicon, 46.1 (2019)
30. Technolog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7.4(2020)
譯著
1. 夜色溫柔,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6年出版;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
2. 西方藝術史,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
3. 弗洛伊德主義與文學思想,三聯書店,1987年版
4. 走向后現代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臺灣淑馨出版社,1992年版
5. 后革命氛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6.跨國資本時代的后殖民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 全球化百科全書,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論文
(全部共500余篇, 中外文, 散見中國(大陸和港臺)、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日本、丹麥、挪威、德國、巴西、葡萄牙、奧地利、印度、古巴、南非、意大利、匈牙利、埃及等國80多種期刊或文集)(中文):
1. 論杰克·倫敦的《海狼》,《國外文學》, 1987年第3期
2. 后結構主義與分解批評,《文學評論》, 1987年第6期
3. 超越傳統模式的國別文學研究, 《北京大學學報》, 1987年第5期
4.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述評, 《外國文學》, 1987年第11期
5. 弗洛伊德主義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影響與流變,《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6. 中國比較文學的現狀及走向,《文藝報》, 1988年6月25日號
7. 西方女權主義批評發展概述,《文藝報》, 1988年12月10日號
8. 比較文學: 走向超學科研究,《文藝研究》, 1988年第5期
9. 西方文藝思潮與當前的中國文學, 香港《八方叢刊》, 第11輯, 1989年2月
10. 論索爾·貝婁的小說創作,《國外文學》, 1989年第1期
11. 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 《文藝研究》,1989年第4期
12.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弗洛伊德主義變體, 《人民文學》, 1989年第2期
13. 后現代主義與中國當代先鋒文學, 《人民文學》, 1989年第6期
14. 規范與變體, 《鐘山》, 1989年第6期
15. 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與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社會科學》, 1989年第5期
16. 朱光潛與弗洛伊德,《北京大學學報》, 1989年第4期
17. 批評的理論意識之覺醒: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的基本走向,《外國文學評論》, 1989年第3期
18. 論學院派批評,《文藝報》, 1989年12月23日號
19.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文藝報》, 1990年2月24日號
20. 西方文藝思潮與新時期中國文學,《北京大學學報》, 1990年第4期
21. 后現代主義與中國文學,《當代電影》, 1990年第6期
22. 后現代主義如是說,《中外文學》, 1990年第3期
23. “弗洛伊德熱”的冷卻,《文學自由談》, 1991年第3期
24. 后現代主義的終結,《天津文學》, 1991年第12期
25. 《雷雨》中的弗洛伊德主義因素,《中國比較文學》, 1992年第1期
26. 接受與變體: 中國當代先鋒小說中的后現代性, 《中國社會科學》, 1992年第 1期
27. 意義的闡釋和闡釋的意義: 重讀新感覺派小說,《北京大學學報》, 1992年第 3期
28.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主流嬗變,《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2年第3期
29. 戰后荷蘭文學鳥瞰,《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第2期
30. 杰克·倫敦新探,《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 1992年第1期
31. 二十世紀英國文學概論:1900-1945,《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 1992年第2期
32. 后現代主義: 從北美走向世界,《花城》, 1993年第1期
33. 如何看待和考察后現代主義,《文藝研究》, 1993年第1期
34. 重建后現代概念: 中國的例子,《鐘山》, 1993年第1期
35. 中國九十年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理論課題,《天津社會科學》, 1992年第5期
36. 九十年代比較文學的超學科走向,《中國比較文學》, 1993年第1期
37. 后現代主義: 東方與西方, 臺灣《藝術潮流》,1993年第2期
38. 通俗文學中的后現代性,《通俗文學評論》, 1993年第2期
39. 當今中國商品經濟氛圍下的后現代文學藝術,《香港中國企業文化》,1993年第 2期
40. 作為國際性文學運動的后現代主義,《上海文學》, 1993年第2期
41. 傳統、現代和后現代芻議,《書法研究》, 1993年第5期
42. 論國際比較文學研究新格局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 1993年第5期
43. 西方文學家眼中的弗洛伊德主義,《國外文學》, 1993年第2期
44. 論后新時期文學: 模仿與內容,《天津文學》, 1994年第1期
45.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后現代主義變體,《天津社會科學》, 1994年第1期
46. 關于諾思洛普·弗萊,《文藝報》, 1993年10月23日號
47. 大眾文化與文化研究,《文藝報》, 1994年2月19日號
48. 文化相對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和比較文學東方學派的崛起,《北京大學學 報》, 1994年第5期
49. 后現代主義理論與思潮,《光明日報》, 1994年4月27日號
50. 后殖民主義理論與思潮,《光明日報》, 1994年9月14日號
51. 后現代主義之后...., 《文藝報》, 1994年9月10日號
52. 走向多元共生的時代,《文匯報》, 1994年5月1日號
53. 后現代性、消費者文化、王朔現象,《通俗文學評論》, 1994年第1期
54. 后新時期與后現代,《文學自由談》, 1994年第3期
55. 中國當代詩歌中的后現代性,《詩探索》, 1994年第3期
56. 后現代主義是一種獨特的西方模式嗎?,《楚天藝術》, 1994年第2期
57. 從比較的視角研究中國文學,《文學自由談》, 1994年第4期
58. 先鋒派的悖論,《作家報》, 1994年10月22日號
59. “元批評”與批評的主體意識,《作家報》, 1995年2月4日號
60. 傳統與先鋒, 現代與后現代,《文藝爭鳴》, 1995年第1期
61. 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批判——愛德華·賽義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剖析,《北京大學學報》, 1995年第2期
62. “先鋒派”與中國當代女性文學, 《天津社會科學》, 1995年第2期
63. 今日西方的女權主義理論與思潮,《光明日報》, 1995年4月11日號
64. “東方主義”與東方視角,《文學自由談》, 1995年第2期
65. 比較文學的未來,《天津社會科學》, 1995年第4期
66. 后殖民主義與文化霸權主義批判,《文藝報》, 1995年5月6日號
67. 后新時期: 一種理論描述,《花城》, 1995年第3期
68. “非邊緣化”和“重建中心”--后現代主義之后的西方理論與思潮,《國外文學》, 1995年第3期
69. 后殖民主義理論與思潮概觀,《外國文學》, 1995年第5期
70. 女權主義理論與中國當代女性先鋒文學,《社會科學戰線》, 1995年第5期
71. “東方主義”與“西方主義”: 對話還是對峙?,《東方叢刊》, 1995年第3期
72. 后殖民語境與中國當代電影,《當代電影》, 1995年第5期
73. 易卜生戲劇的多重代碼,《外國文學研究》, 1995年第4期
74. 文化研究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廣州文藝》, 1996年第1期
75. 文化研究: 今日西方理論批評的主潮,《上海文化》, 1996年第1期
76. 文化研究: 西方與中國,《國外文學》, 1996年第2期
77. 從比較文學到比較文化,《中外文化與文論》, 1996年第1期
78. “文化研究”在西方,《光明日報》, 1996年4月11日號
79. 文化研究與比較文學的前景,《文藝報》, 1996年6月14日號
80. 后殖民理論與后殖民地文學,《中外文化與文論》, 1996年第2期
81. “東方主義”反思,《外國文學》, 1996年第5期
82. 略論中國當代電影的兩難及出路,《電影藝術》, 1996年第6期
83. 后殖民主義與中國當代批評,《廣州文藝》, 1996年第9期
84. “文化研究”與經典文學研究,《天津社會科學》, 1996年第5期
85. 從比較文學到跨文化研究,《文學自由談》, 1996年第3期
86. 消費文化: 今日中國文化的理論課題,《青年文藝家》, 1996年第3期
87. 多元文化主義與加拿大文學,《文藝爭鳴》, 1997年第1期
88. 后現代主義與中國當代消費文化,《北京文學》, 1997年第3期
89. 后殖民地文學概觀,《譯林》, 1997年第3期
90. 后殖民理論批判: 兼論中國文化的 "非殖民化",《文藝研究》, 1997年第3期
91. 文化批評和批評的國際化,《文學自由談》, 1997年第3期
92. 呼喚當代文學的想象力,《外國文學》, 1997年第3期
93. 后現代性和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挑戰,《中國文化研究》, 1997年第3期
94.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后現代性,《廣州文藝》, 1997年第6期
95. 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 質疑與反思,《外國文學》, 1997年第5期
96. 易卜生劇作的意義重構,《外國文學研究》, 1997年第3期
97. 德勒滋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分裂結構,《鐘山》, 1997年第6期
98. 保羅·德曼和他的解構批評理論,《文藝報》, 1997年7月17日號
99. 后現代性與全球化,《天津社會科學》, 1997年第5期
100. 文化研究/比較文學: 挑戰還是超越?,《中外文化與文論》, 1997年第2期
101. 文化研究語境下的傳媒現象分析,《現代傳播》, 1997年第6期
102. 拉丁美洲“爆炸文學”的啟示,《外國文學》, 1998年第3期
103. 解構、女權主義和后殖民批評: 斯皮瓦克的學術思想探幽,《北京大學學報》, 1998年第1期
104. 論中西方文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3期
105. 當代英國詩歌概述,《詩探索》, 1998年第4期
106. 翻譯研究和文化傳播,《國際學術動態》, 1998年第2期
107.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化建設,《天津社會科學》, 1998年第3期
108. 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工業和文化研究,《文藝報》, 1998年7月28日號
109. 文化研究語境下的翻譯研究,《外語與翻譯》, 1998年第2期
110. 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國際背景、現狀及未來走向,《中華文化論叢》, 1998年, 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
111. 巴赫金的理論對我們的啟示,《中國文化報》, 1998年8月13日號
112.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評理論,《文藝報》, 1998年8月18日號
113. 歐洲人眼中的中國,《東方叢刊》, 1998年第4期
114. 全球化及其導致的后果,《文藝報》, 1998年9月15日號
115. 全球化語境下的后現代和后殖民研究, 《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中央編譯出 版社, 1998年出版
116. 全球化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國際學術動態》, 1998年第6期
117. 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對立與對話,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1998年第6期
118. 從傳統到先鋒, 從現代到后現代: 論大陸小說的言說境地,《兩岸后現代文學 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1998年9月出版
119. 當代英國小說概述,《譯林》, 1999年第1期
120. 全球化語境下漢學的重建,《東方叢刊》, 1999年第1期
121. 圣經與文學: 闡釋中的建構,《基督教文化學刊》, 東方出版社, 1999年出版
122. 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 學術化和國際化,《山花》, 1999年第3期
123. 易卜生研究的后現代視角:《野鴨》的個案分析,《文藝研究》, 1999年第2期
124.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中華讀書報》, 1999年2月10日號
125. 全球化時代的東西方文化對話,《中國文化報》,1999年3月20日號
126. 知識經濟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位置,《中國教育報》, 1999年4月14日號
127. 大眾文化挑戰下的世紀末文學,《文藝報》,1999年4月27日號
128. 人文學者應勇敢地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中國文化報》, 1999年4月27日號
129. 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身份問題,《外國文學》,1999年第4期
130. 楊周翰的文化批評思想探幽,《中國比較文學》,1999年第3期
131. 五四與中國的現代性,《中國文化報》,1999年5月29日號
132.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論爭和文化對話,《東方文化》,1999年第4期
133. 全球化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化批評,《文藝研究》,1999年第4期
134. 尋求多學科研究和國際對話,《文藝研究》,1999年第4期
135. 文學名著的改變和經典的重構,《戲劇電影報》,1999年6月11日號
136. 翻譯和文化建構,《中國文化報》,1999年6月12日號
137. 文化研究在九十年代的新發展,《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9期
138. 再論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的后現代話語,《山花》, 1999年第11期
139. 易卜生與現代性:易卜生與中國,《國際學術動態》,1999年第5期
140. 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翻譯和闡釋,《中國文化報》,1999年12月2日號
141.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對話,《跨文化對話》,第3輯,上海
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42. 面對知識經濟:人文學者的立場,《東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43.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譯研究,《中國翻譯》,2000年第1期
144. 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
145. 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46. 面對全球化:從文學批評走向文化批評,《文學前沿》第二輯,2000年
147. 全球化時代英語的普及和中國文學批評話語的建構,《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年第8期
148. 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西方與中國,《文化研究》第一輯,2000年
149. 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文學理論的國際化,《文藝報》,2000年8月29日號
150. 走向東西方對話和開放建構的文學理論,《文學評論》,2000年第6期
151. 西方人眼里的中國和中國人,《文藝報》,2000年11月7日號
152. “文學理論年”在中國,《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第6期
153.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在西方,《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
154. 希利斯·米勒和他的解構批評,《南方文壇》,2001年第1期
155. 雅克·德里達和他的解構理論,《南方文壇》,2001年第2期
156.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及傳媒的功能,《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157. 全球化語境下影視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南方電視學刊》,2001年第1期
158. 弗萊:當代文化批評的先驅者,《外國文學》,2001年第3期
159. 特里·伊格爾頓和他的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南方文壇》,2001年第3期
160.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較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2期
161. 邊緣話語的力量,《文藝報》,2001年3月27日號
162.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文藝報》,2001年4月10日號
163. 愛德華·賽義德和他的后殖民批評理論,《南方文壇》,2001年第4期
164. 沃夫爾岡·伊瑟爾和他的接受美學理論,《南方文壇》,2001年第5期
165. 佳亞特里.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批評理論,《南方文壇》,2001年第6期
166. 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文學理論的國際化,《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
167. 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斷代,《文藝研究》,2001年第6期
168. 中國現代文學的世界性和全球性:一種新的斷代,《文藝報》,2001年8月28 日號
169.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西方的歷史與現狀,《文學評論叢刊》,第4卷(2001 年),第2期
170.文化身份與中國文學批評話語的建構,《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171.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172.走向一種理論自覺的建設性雙邊對話,《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
173.全球化、文化研究與中國學者的文化策略,《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174.翻譯文學和中國文化現代性,《清華大學學報》(增刊)2002年???/p>
175.巴赫金之于“文化研究”的意義,《俄羅斯文藝》,2002年第2期
176.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南方文壇》,2002年第2期
177. 哈羅德·布魯姆和他的“修正式”批評理論,《南方文壇》,2002年第3期
178. 全球化時代文化批評的新方向,《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3期
179. 文學經典的構成和重鑄,《當代外國文學》,2002年第3期
180. 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評理論,《南方文壇》,2002年第6期
181.亟須一種修正思維,《跨文化對話》,總第9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82. 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外國文學》,2002年第6期
183.現代性、翻譯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重構,《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
184.全球語境中的比較文學:中國的視角,《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85.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之走向,《山花》,2002年第11期
186. 全球性后殖民語境下的跨文化對話,《跨文化對話》,總第10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87. 文學的文化闡釋與經典的形成,《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188. 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理論建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年第1期
189. 全球化理論與文學研究,《外國文學》,2003年第3期
190.心靈的流亡和文字的流亡,《跨文化對話》,總第11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91. 作為藝術家的易卜生:易卜生與中國重新思考,《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
192.西方文學研究的“問題化”,《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193. 全球化時代的“非典”及生態學反思,《河北學刊》,2003年第4期
194.國際英文權威學術期刊評介及寫作策略,《中國研究生》,2003年第5期
195. 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5期
196.全球化時代的后殖民理論批評,《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197. 文學翻譯與經典重構,《譯林》,2003年第6期
198. 文學形式的轉向:語象批評的來臨,《山花》,2004年第4期
199.再論翻譯學的學科定位和文化特征,《中國翻譯》,2004年第3期
200. 流散寫作與中華文化的全球性特征,《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4期
201. 浪漫主義、《鏡與燈》及其“烏托邦”的理論建構,《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4期
202. 全球化時代的后殖民批評及其對我們的啟示,《文學理論前沿》,第一輯(2004)
203. 全球化語境下華語疆界的模糊與身份的重構,《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204. 批評的倫理與學術的規范,《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205. 雅克·德里達: 解構批評及其遺產,《江漢論壇》,2005年第2期
206. 文學的環境倫理學:生態批評的意義,《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1期
207. 德里達與翻譯理論的解構,《中國翻譯》,2005年第1期
208. 德里達與解構批評的啟示:重新思考,《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209. 外語院系比較文學學科的特色和發展前景,《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2期
210. 德里達與解構批評:重新思考,《文學理論前沿》,第二輯(2005)
211.“后理論時代”的文化理論,《文景》,2005年第3期
212.“后理論時代”西方理論思潮的走向,《外國文學》,2005年第3期
213. 楊周翰先生為我指明了治學的方向,《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3期
214.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當代批評理論的走向,《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215. 比較文學學科的“死亡”與“再生”,《思想戰線》,2005年第5期
216. 文化研究語境下的性別研究和怪異研究,《南開大學學報》,2005年5
期
217.翻譯的文化建構和文化研究的翻譯學轉向,《中國翻譯》,2005年第6期
218. 對人文社會科學現行學術評價系統的確認與辯護,《學術研究》,2006年第3期
219. 后現代社會的消費文化及其審美特征,《學術月刊》,2006年第5期
220. “后理論時代”的西方理論與思潮走向,《文學理論前沿》,第三輯(2006)
221. 批評:圖像時代的境遇,《清華美術》,第二輯(2006)
222. 經典化、非經典化與經典的重構,《南方文壇》,2006年第5期
223. 弗洛伊德誕辰紀念之思考,《出版人》,2006年第9、10 期合刊
224. 流散文學與文化身份認同,《社會科學》,2006年第11期
225. 翻譯學的理論化:跨學科的視角,《中國翻譯》,2006年第6期
226.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全球本土化”歷程及走向,《學術月刊》,2006年第12期
227. 佛克馬的比較文學和文化理論思想,《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第1期
228.當代文化批評語境中的“圖像轉折”,《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229. 消費社會的視覺文化與當代批評中的“圖像轉折”,《文學理論前沿》第四輯(2007)
230. 全球化、民族主義及超民族主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7期
231. 馬克思主義與解構理論,《學術月刊》,2007年第9期
232. 重劃文學研究的疆界,《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11期
233. 文學研究疆界的擴展和經典的重構,《外國文學》,2007年第6期
234. 鮑德里亞與當代消費文化研究,《文景》,2007年第10期
235. 艾科的寫作與批評的闡釋,《南方文壇》,2007年第6期
236.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研究,《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10期
237. 穿越“理論”之間:“后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臺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2期(2007年10月)
238. “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后現代、后殖民與新儒學重建,《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239. 超越“易卜生主義”,《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3期
240. 誤讀與文學經典的修正和重構---哈羅德·布魯姆的“修正主義”批評理論再探,《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
241. 馬克思主義與解構理論:批判性探索,《文學理論前沿》第五輯(2008)
242. 多麗絲·萊辛的獲獎及其啟示,《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2期
243. 從語符翻譯到跨文化圖像翻譯:傅雷翻譯的啟示,《中國翻譯》,2008年第4期
244. 耶魯批評家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啟示,《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11期
245. 后現代生態語境下的環境倫理學建構,《理論與現代化》,2008年第6期
246. 比較文學的危機和世界文學的興盛,《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第1期
247. “世界文學”與翻譯,《文藝研究》,2009年第3期
248. 理論的翻譯與變異,《當代外國文學》,2009年第3期
249. 解構、后殖民和文化翻譯——韋努蒂的翻譯理論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年第4期
250. 理論反思后的重構——《錢中文文集》讀后,《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7期
251. 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與策略,《文學理論前沿》第六輯(2009)
252. 生態批評與文學的生態環境倫理學建構,《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253.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標準,《重慶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254. 季羨林先生留給我們的遺產,《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9期
255. 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中國翻譯》,2009年第5期
256. 外語人才應該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化做出貢獻,《中國外語》,2009年第5期
257.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解構主義的推進,《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258. “被譯介”和“被建構”的易卜生:易卜生在中國的變形,《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6期
259. 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中國話語權,《中國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冬季卷
260. 重建全球化時代的中華民族和文化認同,《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
261.“后理論時代”中國文論的國際化走向和理論建構,《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262. 探索藝術和生活的多種可能:易卜生《培爾·金特》的多重視角解讀,《當代外語研究》,2010年第2期
263. 從單一到雙向:中外文論對話中的話語權問題,《江海學刊》,2010年第2期
264. 文學經典的審美性和動態性:讀克默德《愉悅與變革》,《文景》,2010年第3期
265. 生態文明與生態批評:現狀與未來前景,《東方叢刊》,2010年第2期
266.“世界文學”:從烏托邦想象到審美現實,《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7期
267. 生態文明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跨文化對話》第26輯(2010)
268.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國話語權,《跨文化對話》,第26輯(2010)
269. 世界文學與中國,《中國比較文學》,2010年第4期
270. 消費時代的視覺文化與語符翻譯的崛起,《清華美術》卷9(2010)
271.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中國翻譯》,2011年第2期
272. 世界文學的普適性與相對性,《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2期
273. 世界文學的雙向旅行,《文藝研究》,2011年第7期
274. “全球人文”與人文學科在今天的作用,《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8期
275. 消解“單一的現代性”:重構中國的另類現代性,《社會科學》,2011年第9期
276. 逆寫的文學:后殖民文學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5期
277. 追求完美的境界,《讀書》,2011年第11期
278. 民族主義、世界主義與翻譯的文化協調作用,《中國翻譯》,2012年第3期
279. 世界主義與世界文學,《文學理論前沿》,第九輯,2012年
280. 超越“文化轉向”:翻譯研究的國際化,《中國翻譯》,2012年第4期
281. 西方的漢學研究與中國人文學術的國際化,《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282. 面對文化研究的挑戰:比較文學的未來,《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5期
283. 世界主義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化,《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8期
284. 世界文學語境下的華裔流散寫作及其價值,《深圳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285. 世界主義及其于當代中國的意義,《山東師大學報》,2012年第6期
286. 中國文論如何有效地走向世界?《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11期
287. 中國文論走向世界的可行性及可能性思考,《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288.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覺與自信——基于海外孔子學院成敗得失的分析,《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1期
289. 全球化進程中城市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北京民俗論叢》,第一輯,2013年
290. “后理論時代”的后人文研究:兼論文學與機器的關系,《外國文學》,2013年第2期
291. 翻譯與文化的重新定位,《中國翻譯》,2013年第2期
292. 中國文化走出去:外語學科大有作為,《中國外語》,2013年第2期
293. 美國現代文學批評的歷程,《讀書》,2013年第4期
294. 再論“后理論時代”的西方文論態勢及走向,《學術月刊》,2013年第5期
295. 諾斯洛普·弗萊新探: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對話關系,《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5期
296. 孟而康與比較詩學的超越,臺灣《中外文學》,第42卷,第2期(2013年6月)
297. 后人文主義與文學理論的未來,《文藝爭鳴》,2013年第9期
298. “后理論時代”的理論風云:走向后人文主義,《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6期
299. 世界主義在當今時代的意義,《理論學刊》,2013年第10期
300. 清華大學與中國比較文學的興起與發展,《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301.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中國的聲音,《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1期
302. 世界主義、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世界性,《中國比較文學》,2014年第1期
303. 世界主義,《外國文學》,2014年第1期
304. 我的學術道路,《當代外語研究》,2014年第1期
305. 翻譯與跨文化闡釋,《中國翻譯》,2014年第2期
306. 世界文學的中國版本,《學術研究》,2014年第4期
307. 走出“語言中心主義”囚籠的翻譯學,《外國語》,2014年第4期
308. 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元評價機制:超越SSCI和A&HCI的模式,《清華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309.世界文學背景下的現代外國文學經典重讀,《名作欣賞》,2014年第7期
310. “世界主義”及其之于中國的意義,《南國學術》,第4卷,第3期(2014)
311. 世界文學語境中的中國當代文學,《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6期
312. 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學研究,《文學理論前沿》第十二輯(2014)
313. 孟而康、比較詩學與世界詩學的建構,《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6期
314. 也談“后理論時代”的理論狀況及我們的對策,《東吳學術》,2014年第6期
315. 重讀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溫柔》及其他小說,《名作欣賞》,2014年第12期
316. 再論“后理論時代”中國文論的國際化,《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317. 關于強制闡釋與過度闡釋——答張江先生,《文藝研究》,2015年第1期
318. 也談場外理論與文學性——答張江先生,《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期
319. 場外征用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再識——答張江先生,《清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320. 巴特勒的理論之于中國當代性別研究的意義,《山東外語教學》,2015年第1期
322. 世界詩學的構想,《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
323. 文學批評的預設和理論視角——答張江先生,《學術研究》,2015年第4期
324. 走出英語中心主義的文化研究,《山東外語教學》,2015年第2期
325. 前見、立場及其他理論概念的辨析,《學術月刊》,2015年第5期
326. 重新界定翻譯:跨學科和視覺文化的視角,《中國翻譯》,2015年第3期
327. 文學批評的模式與創造性應用,《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6期
328. 關于強制闡釋現象的辨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329. 如何有效地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建構中國話語?——讀施旭的英文專著《中國話語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年第5期
330. 闡釋的有效性和文學批評倫理學,《求是學刊》,2015年第5期
331. 易卜生與世界主義:兼論易劇在中國的改編,《外國文學研究》,2015年第4期
332. 闡釋的邊界與經典的形成,《學術界》,2015年第9期
333.批評的公正性和闡釋的多元性,《中國文學批評》,2015年第2期
334.走向多元取向的世界主義:以文學為視角反思近百年普遍主義的合法性,《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335. 諾貝爾文學獎、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6期
336. 北京的世界主義特征及其發展方向,《社科科學戰線》,2016年第1期
337. 走向世界人文主義: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世界意義,《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1期
338. 再論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國際化戰略及路徑,《清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339. 再論楊周翰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16年第2期
340.全球化時代的翻譯及翻譯研究:定義、功能及未來走向,《外語教學》,2016年第3
期
341. 從理論的(單向)旅行到(雙向)對話,《深圳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342. 喪鐘為誰而鳴?——論比較文學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7期
343. 一帶一路語境下的比較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人文雜志》,2016年第9期
344. 永遠的拉爾夫·科恩和《新文學史》,《文學理論前沿》第15輯(2016)
345. 作為歷史主義者的莎士比亞——兼論莎士比亞歷史劇對我們的啟示,《外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6期
346. 吉迪恩·圖里:一個來自小民族的翻譯理論大家,《東方翻譯》,2016年第6期
347. 中國當代比較文學的先驅——王佐良先生二三事,《外國文學》,2016年第6期
348. 走向數字人文的新階段,《燕山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349. 全球化、全球本土化以及中國的文化學術策略,《江海學刊》,2017年第3期
350. 科學與人文的沖突與共融:兼論后人文主義語境下的數字人文,《武漢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351.比較詩學、認知詩學與世界詩學的理論建構,《文學理論前沿》第17輯(2017)
352. 再論文學作品意義的形成及演變,《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8期
353. 再論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及評價標準——兼論中國實施文科院士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年第3期
354. 英國媒體中的北京形象:基于《泰晤士報》2000-2015年的框架分析,《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355. 中英文學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外國語言與文化》第1期(2017)
356. 從世界文學到世界戲劇,《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年第1期
357. 從世界文學到世界詩學的理論建構,《外國語文研究》,2018年第1期
358. 德里達的幽靈:走向全球人文建構,《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6期
359.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文化與文學發展走向,《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360. 翻譯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及海外傳播,《外語教學》,2018年第5期
361. 世界主義視野下的上海摩登(現代性)和上海后現代性,《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8期
362. 中國當代小說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批評》,2018年第2期
363. 翻譯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作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364.作為問題導向的世界文學概念,《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5期
365. 比較文學在中國:歷史的回顧及當代發展方向,《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366.作為世界文學的中國當代小說:賈平凹小說的世界性和理論前瞻性,《學術研究》,
2018年第12期
367.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中國化”和全球化——重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外國語言與文化》,第2卷第4期(2018年12月)
368.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19年第1期
369. 當代比較文學的“世界”轉向,《浙江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
370. 論“后理論”的三種形態,《廣州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371.再談中國文化走出去外語學科的作用,《中國外語》,2019年第2期
372.王佐良的英國文學和比較文學批評,《外國文學》,2019年第3期
373. 翻譯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歷史作用及未來前景,《中國翻譯》,2019年第3期
374. 柳鳴九的法國文學批評,《外國語言與文化》,第3卷第2期(2019年6月)
375. 西方理論在中國:創造性接受與建構,《文藝爭鳴》,2019年第6期
376. 錢中文的俄蘇文學和文論批評,《中國文學批評》,2019年第3期
377.袁可嘉的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和詩歌批評,《浙江社會科學》,2019年第8期
378. 季羨林的東方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與批評實踐,《東方叢刊》,2019年第1期
379.全球化時代中國對世界文化和人文思想的貢獻,《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11期
380. 走向世界的中國當代文學理論,《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
381. 當代生態批評的“動物轉向”,《外國文學研究》,2020年第1期
382. 闡釋的循環和悖論,《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2期
383.新文科視野下的外語學科建設,《中國外語》,2020年第3期
384. 科技與人文:對立還是互補?《燕山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
385. 后現代主義論爭在中國:反思與啟示,《中國文學批評》,2020年第3期
386. 西方文論的幽靈:中國文論話語建構之我見,《湖北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
387. 易卜生劇作的當下意義和審美價值,《名作欣賞》,2020年第5期
388. 啟示與建構:法國文學和文化理論在中國的接受,《浙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11期
389. 新冠病毒肺炎突發與治理的人文反思,《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
390. 超越歷史與傳記的真實:莎士比亞對中國當代作家的啟示,《現代傳記研究》,2020年第2期
391. 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學術前沿》,2020年第21期
392. 新文科視閾下的翻譯研究,《外國語》,2021年第2期
393.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世界文學觀,《上海師范大
學學報》,2021年第2期
394. 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再識——兼論謝天振的比較文學研究特色,《中國比較文學》,2021
年第2期
395. 科技人文與中國的新文科建設——從比較文學學科領地的拓展談起,《上海交通大學學
報》,2021年第2期
396. 強制闡釋與闡釋的合法性,《社會科學輯刊》,2021年第3期
397.生態翻譯學:一種學術范式的崛起,《外語教學》,2021年第4期
主要論文(外文):
1. “The Reception of Freudian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Part 1, China Information, 5. 4 (1990): 58-71; Part 2, China Information, 6. 1(1991): 45-54.
2. “Western Influen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Frame, 6. 2 (1991): 14-23.
3. “Reception and Metamorphosis: Post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4. 1(1993): 5-13.
*4. “Constructing Postmodernism: The Chinese Case and Its Different Versions”,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2(1993): 49 -61.
*5. “Confronting Western Influence: Rethinking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New Literary History, 24. 4(1993): 905-926.
6. “Introductory Remarks to the Workshop: ‘Postmodernity’?--An Examination of Avant-Garde Literature in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Proceedings of the XIIIth Congress of the ICLA, Vol.6,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95, 550-553.
7. “Postmodernit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XIIIth Congress of the ICLA, Vol. 6, 565-573.
8. “A Chinese Case of the Oedipus Complex: Freudian Elements in Cao Yu's Leiyu”,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Lisbon, 1995, 199-205.
9. “Multiple Codes in Ibsen’s Drama”, in Ibsen Research Papers,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1995, 46-56.
10. “Postmodernism: A Typical Western Model or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Proceedings of the XIXth Congress of the FILLM, Brasilia, 1996, 180-185.
*11. “Toward a New Framework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3. 1(1996): 91-100.
12.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the Fu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 Oriental Perspective”, in The Search for a New Alphabet, Harald Hendrox et. al. ed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Company, 1996,289-295.
*13. “Toward a Translation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Culture Studies”,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 4(1996): 43-52.
14. “Zhu Guangqian and Freud: A Case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Lisbon, 1996, 205-213.
15. “The Reception of Postmodernism in China: The Case of Avant-Garde Fiction”, in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Hans Bertens and Douwe Fokkema ed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Company, 1997, 499-510.
*16. “The Mapping of Chinese Postmodernity”, boundary 2, 24.3(1997): 19-40.
*17. “Orientalism versus Occidentalism?”, New Literary History, 28.1 (1997), 57-67.
*18.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RIEL, 28. 4 (1997), 33-47; Linked Histories: Postcolonial Studies in a Globalized World, Pamela McCullum and Wendy Faith eds., Calgary: 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 2005, 231-242.
19.“From Psychoanalysis to Schizoanalysis: Reflections on Current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s”, Social Semiotics, 7.3 (1997): 323-334.
20. “Toward a New Utopia: A Post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ao Yuanming’s ‘Tao Hua Yuan’”, Ideal Places in History: East and West, Kyoto: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1997, 217-225.
21. “(Re)Constructing Ibse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Case of An Enemy of the People”, Ibsen Theatre Symposium, Oslo, 1997, 33-43.
22.“Decolonizzare la Cina?Teoria postcoloniale ecultura Cinese”, I Quaderni di Gala: Almanacco di Letteratura comparata, VIII (1997), 11: 43-53.
*23. “‘Decolonizing’ Chinese Culture in a Post-Colonial Era?”,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4. 4 (1997), 999-1006.
24.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allenged by Popular Culture”, SPIEL, 16. 1/2(1997): 368-371.
25. “Postmodernizing Ibsen: Towar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Fin-de-Siecle”, Ibsen im europaischen Spannungsfeld zwischen Naturalismus und Symbolismus, Maria Deppermann et.al.(eds.),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1998, 295-307.
26. “Postmodernita, postcolonialismo e globalizzazione. Una prospettiva cinese”, I Quaderni di Gala: Almanacco di Litteratura comparata, IX (1998), 12: 49-60.
27. “Femin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ture”, Tamkang Review, XXIX (1998), 1: 107—121.
28.“Comparative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in China”,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Steven Totosy de Zepetnek et. al. eds., Paris: Honore Champion, 1999, 439-449.
29. “Globalization, Cultural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Quarterly, 15(2000), 37-50.
30. “‘Localization’ and ‘Decoloniza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Colonizer and Colonized, Theo D’haen et. al. eds., Amsterdam: Rodopi, 2000, 151-160.
*31. “Postmodernity, Postcoloniality and Globaliz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Social Semiotics, 10. 2 (2000): 221-233.
32. “Chinese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Vol. XVII, No. 2(March 2000): 55-64.
33. “On the Man-Nature Relationship Represent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Work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Vol. 1(2000): 80-93.
*34. “The Popularization of English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ARIEL, 31. 1/2 (2000): 412-424.
35. “China,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China and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Vol.50, No. 6 (2000): 40-41.
36. “Is There a Futur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Vol. 2 (2000): 129-135.
37. “Post-New Period: A Metamorphosed Version of Chinese Postmodernity”,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7.3(2000): 480-497.
*38. “Confronting Globalization: Cultural Studies versu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Neohelicon, XXVIII/1(2001): 55-66.
39.“Northrop Frye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Directions in Northrop Frye Studies. Jean O’Grady and Wang Ning ed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3.
40.“Translatology: Toward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 6, 2001: 2-6.
41. “Whitman and Modernity in Regard to His Recep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itman East and West, Ed Folsom ed., Iowa;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02, 197-207.
*42. “Translation as Cultural ‘(De)Colonization’”,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 10. 4(2002): 283-92.
*43.“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Strategy”,Neohelicon, XXIX/2(2002): 101-114.
*44.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 11.1(2003): 7-10.
45. “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Towards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Elite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European Review 11. 2(May 2003): 183-191.
46. “Reconstructing Ibsen as an Artist: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Reception of Ibsen in China”, Ibsen Studies Vol. III, No. 1(2003):71-85.
47.“Introductio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Tamkang Review, XXXIV.1(Autumn 2003): 1-7.
48. “Globalizing Chinese Literature: Moving toward a Rewrit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3(38) (2004, February): 53-68. Republished entitled “Globalz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ward a Rewrit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in Jie Lu ed. China's Literary and Cultural Scenes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p.103-118,
49. “Identity Seeking and Constructing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30.3-4(2003): 526-541.
*50.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Globalism: A Chinese Cultural and Literary Strateg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1.4 (2004): 584-602.
*51.“Translating Theory: Toward a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ARIEL, 34.2/3(2003): 95-113.
*52. “Canon Formation, or Literary Revisionism: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anon”, Neohelicon, XXXI(2004)2: 161-174.
*53. “The Ends of Theory: The Beijing Symposium on Critical Inquiry”, co-authored with W.J.T.Mitchell. Critical Inquiry, Vol. 31. No. 2(Winter 2005): 265-270.
54. “Reflections on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eds. Reingard Nethersole. Pretoria: Unisa Press, 2005, 160-171.
*55. “Translating Journals into Chinese: toward a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New Literary History, 36. 4(2005): 649-659.
*56. “Death of a Discipline”? Toward a Global/Local Orient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Neohelicon, XXXIII(2006)2: 149-163.
57. “Postmodernity, Postcoloniality, and Globalization: A Mainly Chinese Cultural and Literary Perspective”, Frame, 19.2 (2006):
*58. “Translatology, Criticism and Culture”,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4.2 (2006): 107-113.
*59. “Introductory Remarks”, Neohelicon, XXXIV (2007)2: 9-11.
*60. “Toward ‘Glocalized’ Orientations: Current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Neohelicon, XXXIV (2007)2: 35-48.
61. “New Productions of Ibsen’s Plays in China Today”, North West Passage, No. 4, 2007: 39-50.
*62. “Rethink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Global Context”,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Vol. 69, No. 1(2008): 1-11.
*63. “Review on Embodied Modernities: Corporeality, Represen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45, No. 1 (2008): 120-122.
*64. “Introduction: From Linguistic Semiotics to Cultural Semiotics: Semiotic and Narrative Studies in China”, Semiotica, 170-1/4 (2008): 139-151.
65. “Introductory Remarks,”Tamkang Review, 38. 2(2008): 3-8.
*66. “Introductory Remarks”, Neohelicon, XXXVI (2009)2: 285-287.
*67. “Toward a Literary Environmental Ethics: A Reflection on Ecocriticism,”Neohelicon, XXXVI (2009)2: 289-298.
*68. “An ‘Iconological Turn’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sual Culture”, Semiotica, 176-1/4(2009): 29-46.
*69. “Diasporic Writin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or Identities in a Global Postcolonial Context”,ARIEL, Vol. 40, No. 1(2009): 107-123.
*70. “Ralph Cohen, New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40, No. 4 (2009): 739-749.
*71. “Global English(es) and Global Chinese(s): Toward Rewriting a New Literary History in Chines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63)(2010), 159-174.
*72.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Dynamic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Vol. 71, No. 1(2010): 1-14.
*73. “Reconstructing (Neo)Confucianism in ‘Glocal’ Postmodern Culture Context,”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37, No. 1(2010): 48-62.
*74. “Rethinking Modern Chinese Fiction in a Global Context,”Neohelicon, Vol. XXXVII, No. 2(2010): 319-327.
*75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ARIEL, Vol. 42, No. 1(2011): 171-190.
*76. “Introductory Remarks”, Neohelicon, XXXVIII (2011)2:245-247.
*77. “‘Weltliteratur’: from a Utopian Imagination to Diversified Forms of World Literatures”, Neohelicon, XXXVIII (2011)2: 295-306.
*78. “(Re)Consider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oward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in a Global Age,”Amerasia Journal, 38.2(2012): XV-XXII.
*79.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ends in a Postrevolutionary Er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49, No. 4(2012): 505-520.
*80 “Translating Modernity and Reconstructing World Literature,”Minnesota Review, Vol. 2012, No. 79 (Autumn 2012): 101-112.
*81. “Multiplied Modernities and Modernisms?”Literature Compass, 9/9 (2012): 617-622.
*82. “Ibsen Metamorphosed: Textual Re-appropri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Neohelicon, XXXX (2013)1:145-156.
*83. “Northrop Frye’s Legacy: Toward a Dialogic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RIEL, Vol. 43, No. 4 (2012): 147-160
*84. “Introduction: Historicizing Postmodernist Fiction”, Narrative, Vol. 21, No. 3(2013): 293-300.
85. “Cosmopolitanism, World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ry Practice,”The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ol. 59, No. 3(Summer 2013): 385-398.
*86. “A Reflection on Postmodernist Fiction in China: Avant-Garde Narrative Experimentation,”Narrative, Vol. 21, No. 3(2013): 326-338.
*87. “Reading Theory Now: An ABC of Good Reading with J.Hillis Miller,”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50, No.4 (2013): 687-691.
*88. “On World Literatur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5.5 (December 2013): Article 4.
*89“Variati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Book Review Article about Cao’s Works,”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5.6 (December 2013): Article 18.
*90“Earl Miner: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Poetics,”Neohelicon, XXXXI (2014)2: 415-426.
91.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Angelica Duran and Yuhan Huang eds., Mo Yan in Context: Nobel Laureate and Global
Storyteller, West Lafayette, Indiana: Purdue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167-181.
*92. “Global in the Local: Ecocriticism in China,”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21.4(2014), pp. 739-748.
93.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Decanonization and Recanonization,” in Ming Dong Gu et al. eds.,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for Western Readers, Albany: States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4, pp. 71-88.
*94. “Introduction,”European Review, 23. 2(2015); 173-179.
*95. “Highlight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China,”European Review, 23. 2(2015): 273-285.
*96. “Introduction: Global Maoism and Cultural Revolutions in the Global Contex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2. 1(2015): 1-11.
97.“Translation and the Relocation of Global Cultures: Mainly a Chinese Perspective,”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Vol. 2, No.1(2015): 4-14.
*98 “Globalisation as Glocalisation in China: A New Perspective,”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36, No. 11(2015), 2059–2074.
*99.“Globaliz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 Introduction and a Commentary,”European Review, 24. 2(2016): 177-185.
100.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 Primarily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Roland Robertson and Didem Buhari-Gulmez eds., Glob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and Connectivity. Surrey, UK: Ashgate, 2016, pp. 161-177.
10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A Cross-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 Yves Gambier and Luc van Doorslaer eds., Border Crossing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Other Discipline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287-308.
*102.“Introduction”, Neohelicon, XXXXIII (2016)1:1-5.
*103. “Introduction: Toward a Substantial Chinese-Western Theoretical Dialogue,”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3. 3(2016):562-567.
*104.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Modern Fiction Studies, Vol. 62, No. 4(2016): 579-589.
*105. “Chinese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 43, No. 3 (2016), 380-392.
*106. “Ibsen and Cosmopolitanism: A Chinese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ARIEL,Vol. 48, No. 1 (2017), 123-136.
*107. “Gender Studies in the Post-Theoretical Era: MainlyA Chines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2017):14-30.
*108. “Introduction,”Telos, 180(Fall 2017): 3-7.
*109. “From Shanghai Modern to Shanghai Postmodern: a Cosmopolitan View of China’s Modernization,”Telos, 180(Fall 2017): 87-103.
110.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Acta Via Serica, Vol. 2, No. 2 (December 2017): 29-44.
111.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Vol. 2, No. 2(2017): 15-25.
112.“Introduction: Derrida in China Today –‘Chinese Whispering’ A Few Welcoming Notes,” (co-authored with Kyoo Lee), Derrida Today 11.1 (2018): 1–6.
113. “Specters of Derrida: Toward a Cosmopolitan Humanities,” Derrida Today 11.1 (2018): 72–80.
*114.“Introduction: Humanities versus Sciences?”European Review, 26.2 (2018):229-232.
*115. “Humanities Encounters Science: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 of Post-humanism,”European Review, 26.2 (2018): 344-353.
*116. “Introduction,”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79. 3(2018): 245-247.
*117. “French Theories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79. 3(2018): 249-267.
*118. “Maoism in Culture: a ‘Glocalized’ or ‘Sinicized’ Marxist Literary Theory,”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3 (2018): https://doi.org/10.7771/1481-4374.3255
*119. “Introduction: Ecocriticism and Eco-civilization in the Confucian Cultural Environmen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5.4(2018): 729-740.
120. “The Rise of Posthumanism: Challenge to and Prospect for Mankind,”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2(2019): 1-13.
121.”Shakespeare as a Hisotoricist: His Potential Significance in China,”Shakespeare in Asia, edited by Jonathan Locke Hart,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9, pp. 17-29.
*122.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Writers and Critics: The Case of Jia Pingwa,”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No. 369 (2019.1), 35-47.
123. “Rethinking of the Crisis of Universalism:Toward a Pluralistic Orientation of Cosmopolitanism,”Interlitteraria, 24/1(2019): 128-144.
*124. “World Drama and Modern Chinese Drama in Its Broad Context”, Neohelicon, 46.1 (2019): 7-20.
*125. “Introduction: Literary Meaning and the Limit of Interpretation,”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Vol. 44. 1(2020): 80-87.
*126.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ranslation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Its Future Prospec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57. 3(2020): 362-372.
*127. “Introduct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Literary Studies,”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57. 4(2020): 585-594.
128.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nd “Glocalized Practices” in China,” i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Prospects for an Inter-civilizational World Order, ed. Ino Rossi, SpringerNature Switzerland AG, 2020, pp. 573-588.
129. “(Re)Constructing Neo-Confucianism in a “Glocalized” Context,” i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Prospects for an Inter-civilizational World Order, ed. Ino Rossi,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2020, pp. 997-1012.
*130. “Guest Editor’s Presentation,”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Vol. 44. 2(2021):
*131. “Tranvalu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smo-Humanism,”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Vol. 44. 2(2021):
*132.“Introduction: the COVID-19 Epidemic and Its Control: Reports and Reflections from China,”European Review, 29.4 (2021): forthcoming.
*這些文章均刊于國際著名刊物, 并被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或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等權威檢索數據庫收錄。
其他類型
研究項目資助或基金(國內):
1. 后現代文學研究(1991-1992),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3,000元)
2.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研究(1992-1994), 國家教委留學人員基金(15,000元)
3. 后現代主義文論研究(1997-2002), 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 1997年度專項任務項目(37,000元)
4. 中國文化在西方(1996-1999), 國家新聞出版署“九五”規劃重點項目(10,000
元啟動費)
5. 賽義德與東方主義批判(2001-2002),清華大學骨干人才基金(20,000元)
6. 后殖民主義理論思潮批判(2001—2003),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38,000元)
7. 全球化語境下的西方文論研究(2001-200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項目(20,000元)
8. 全球化與文化翻譯(2003-2006),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80,000元)
9. 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2003-2005),清華大學基礎研究基金項目(30,000元)
10.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2004-200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0,000元)
11. 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國際化策略(2005-2007),2005年度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20,000元)
12. 翻譯全球文化(2006),教育部國際會議資助(20,000元)
13. 超越梭羅:文學對自然的反應(2008),教育部國際會議資助(20,000元)
14. 翻譯現代性: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的視角(2008-2011),北京市教委(200,000元)
15. 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20世紀中國文學選集(2009-2014),國家新聞出版總署(400,000元),首席專家。
16. 人文科學研究的國際化及中國形象建構(2009-2011),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350,000元)
17. 中國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高峰論壇(2011),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490,000元)
18. 全球化、世界文學與中國(2012-2015),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390,000元)
19.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視覺文化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項目批準號:12JZD019,經費80萬),2012-2017年,子項目“視覺文化的全球化”負責人。
20. 二十世紀域外文論的本土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批準號:12&ZD166,經費80萬),2012-2017,子項目“近百年西方文論的翻譯研究”負責人。
21.中華文化的跨文化闡釋與對外傳播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項目批準號:13JZD032,經費80萬),2013-2015年,子項目“中華文化經典外譯與跨媒體傳播研究”負責人。
22.世界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批準號:14ZDA15,經費30萬),2014年3月-2019年12月,首席專家。
23. 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批準號:14ZDB082,經費80萬),2014-2019,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配套經費80萬。
2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經費420萬),2015-2017年,子項目“當代中國外國文學批評史”負責人。
25.新世紀以來歐洲主流媒體中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一般項目(經費10萬),2016-2017,主持者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實行院士制的論證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意識形態智庫中心委托項目(經費2萬),2017-2018,主持者
27. 2017-2020年度清華大學文科建設“雙高”計劃項目(批準號:2017TSG05009,經費,40萬),主持者
研究、講學資助項目或基金(國際或境外):
1. 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1988年7月-10月), 嶺南基金會(10,000港幣)
2. 荷蘭烏德勒支大學博士后研究員(1990年9月-1991年8月), 荷蘭皇家科學院
(30,000盾)
3.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弗萊中心研究員(1993年3月-5月), 多倫多大學(4,000加元)
4.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奧爾胡斯大學訪問教授(1994年6月-7月), 丹麥大隆基金會 (6,000克郎)
5. 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訪問學者(1994年8月-10月), 阿爾伯特大學校長基金,資助 項目“比較文學教程設計”(3,000加元)
6. 諾思洛普·弗萊研究(1995-1998), 國際加拿大研究理事會項目(20,000加元)
7. 挪威奧斯陸大學易卜生研究中心研究員(1996年9月-11月), 挪威政府及奧斯陸 大學(72,000克郎)
8. 澳大利亞墨朵大學訪問教授(1996年12月), 墨朵大學(4,000澳元)
9. 全球化與人文科學的未來(1998—2000),墨朵大學(7,500澳元)
10. 易卜生與現代性及其在中國的接受(1997-2000), 挪威政府及奧斯陸大學(60,000 克郎)
11. 諾思洛普·弗萊研究的新方向(2000),加拿大多倫多大學(8,000加元)
12. 文學理論的未來:中國與世界(1999—2000),美國加州大學(厄灣)(6,000美元)
13. 臺灣佛光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4—6月),佛光大學(300,000新臺幣)
14. 比較文學的全球化(2001年),福特基金會-美國耶魯大學(20,000美元)
15. 全球化與自主性(2001-2005),加拿大人文社會科學基金(30,000加元)
16.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客座教授(2002年4—5月),科羅拉多大學(5,600美元)
17. 易卜生與中國:走向一種美學的建構(2002-2003),挪威奧斯陸大學(75,000克郎)
18. 臺灣國科會(佛光大學)客座教授基金(2003年9月-2004年1月)資助(480,000新臺幣)
19.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杰出訪問教授(2005年8-12月),伊利諾斯大學(23,000美元)
20. 翻譯全球文化:走向超學科的建構(2005-2008),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31, 000美元)
21.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訪問研究員(2007年2月),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5,000澳元)
22. 美國華盛頓大學杰出訪問研究員(2007年8月-12月),華盛頓大學(40,000美元)
23. 超越梭羅:美國和國際學術界的批評性反應(2008-2009),美國美-中富布賴特特項目(20,000美元)
24. 香港嶺南大學訪問教授(2017年1-2月),香港嶺南大學訪問教授項目(40,000港元)
25.香港城市大學訪問教授(2019年5-6月),香港城市大學訪問教授項目(68,000港幣)
榮譽獎項
國內
1. 北京大學首屆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談創作》),1988年
2. 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優秀著作二等獎(《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 1990年
3.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度優秀圖書二等獎(《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 1990年
4. 首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1980-1990年度) (《西方文藝思潮與新時期中國 文學》), 1991年
5. 第一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三等獎(《夜色溫柔》), 1991年
6. 第二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1991-1993年度)(《論國際比較文學研究新格 局的形成》), 1995年
7. 第九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學術論文獎(《全球化時代影視傳媒的功能》),2000年
8. 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2001年
9. 國務院特殊津貼,2001年
10.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第二屆優秀論文獎(“Confronting Globalization: Cultural
Studies versu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2004年
11. 《外國文學研究》雜志2003年度優秀論文獎(《作為藝術家的易卜生:易卜生與中國重新思考》),2005年
12. 《中國學術年鑒》(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卷“影響力學者”,2006年
13. 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2008年
14. 2011年度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一等獎,2011年
16.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世界主義、世界文學以及中國文學的世界性》),2013年
17. 《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度優秀論文獎(《世界文學語境中的中國當代文學》),2015年
國際
1. 諾思洛普·弗萊研究員, 1993年,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2. 加拿大政府研究獎學金, 1994年
3. 挪威奧斯陸大學易卜生研究員, 1996年
4.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諾思洛普·弗萊研究員,2000年
5. 美國耶魯大學福特杰出學者講座訪問教授,2001年
6.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全球主義研究所訪問教授,2002年
7. 美國杜克大學中國媒體與傳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4年
8.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杰出訪問教授,2005年
9. 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訪問研究員,2007年
10. 美國華盛頓大學杰出訪問研究員,2007年
11. 英國劍橋大學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2008年
12. 拉丁美洲科學院院士,2010年
13. 德國哥廷根大學客座教授,2011年
14. 美國國家人文中心梅曼迪杰出訪問研究員,2012年
15.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
16. 美國國家人文中心梅曼迪杰出訪問研究員,2014
17. 美國國家人文中心梅曼迪杰出訪問研究員,2015
開設課程
英語精讀英語泛讀歐洲文學批評史比較文學導論中譯英英國文學史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史美國文學選讀西方文藝思潮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當代西方文論西方文論歐洲文學名著選讀英語報刊選讀二十世紀美國文學
高級英文寫作英美文學名著選讀后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比較文學專題中國當代電影現代性與文學當代西方學術前沿當代西方文化理論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思潮全球化與文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翻譯研究導論文化研究與翻譯研究比較文學導論
社會服務/學術兼職
季羨林基金會理事長(2019-)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2014-2019)
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及榮譽學銜評審委員會委員(2014-)
上海交通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2019-)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兼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2019-)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
拉丁美洲科學院院士(2010-)
國際比較文學協會文學理論委員會委員(2000—2003)
國際文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2000—)
國際當代人文藝術研究會顧問(2013-)
挪威奧斯陸大學易卜生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2002)
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全球主義研究所兼職教授(2002-)
美國杜克大學中國傳媒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4-)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文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2007-)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兼財務委員會主席 (2005—2017)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2017-)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兼職譯審(1992-)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2014-),清華大學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1- ),清華大學外文系學術委員會主任(2001-2015),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4-),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站長(2009-2014),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總負責人(2010-2014),清華大學教授提名委員會委員(2011-2015)
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1993-)、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1996-)、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1992-)、北京語言大學兼職教授、比較文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2003-)、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外人文思想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1998-)、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1999-)、四川大學客座教授(2000—)、東南大學兼職教授(2002-)、上海財經大學兼職教授(2004-)首都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講座教授(2005-2008)、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座教授(2005-)、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2006-)、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特聘教授(2009-)、河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2009-)、中央民族大學985特聘教授(2012-2014)、四川大學講座教授(2014-2017)、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講座教授(2014-2017)、天津外國語大學兼職教授(2015-)、福建工程學院客座教授(2016-)、電子科技大學客座教授(2016-)、深圳大學訪問教授(2016-)、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2017-)、湖南師范大學客座教授(2017-)、延邊大學特聘教授(2017-)、暨南大學客座教授(2017-)、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講席教授(2018-)、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2018-)、深圳大學榮譽教授(2019-)、蘭州大學翠英講席教授(2020-)
《新文學史》(New Literary History) 雜志國際中文版主編(2001- )、《文學評論》編委(2005-2009)、《中國翻譯》編委(2001- )、《譯林》編委(2001- )、《中國比較文學》編委(2001-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合作主編、編委(2002-)、《英語研究》顧問(2002)、Ibsen Studies 編委(2002-)、《批評探索》(Critical Inquiry) 國際中文版主編(2005-)、《社會科學戰線》編委(2003-)、《中外文化與文論》編委(2002-)、《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學術委員會委員(2002-)、《外語研究》編委(2006-)、《中國學術年鑒》編委(2005)、Situations編委(2007-)、Neohelicon 國際顧問(2009-)、《當代外語研究》編委(2009-)、《東方翻譯》編委(2009-)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顧問編委(2009-)、《中國符號學研究》編委(2009-)、《外語與外語教學》編委(2010-)、《中國外語》編委(2010-)、《山東外語教學》編委(2011-)、《文藝理論研究》編委、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編委(2013-)、澳門大學《南國學術》編委(2014-)、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編委(2017-)、Arca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Culture顧問(2017-)、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編委(2019-)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通訊評審專家(2003),(2005),(2008),(2017)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審專家(2006)
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審專家(20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20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文庫評審專家(20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文學組評審專家(2015-)
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評審專家(201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2003-)
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收錄刊物評審專家(2003-)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語言文學學科評審組成員(2006,2008,2016)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文科學研究中心國際顧問(2008-)
英國科學院(British Academy)項目評審專家(2010-)
歐盟國際合作科研項目評審專家(2009-)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點評審專家(2010)
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資助項目評審專家(2013-)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評審專家(2013-)
教育部高??茖W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審專家(2019)
國際交流
1. 第十三屆國際比較文學大會(東京, 1991), 主持后現代主義專題研討會并發言
2. 后現代文化與中國當代文學國際研討會(北京, 1993), 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3. 第十九屆國際現代語言文學聯合會年會(巴西利亞, 1993), 大會書面發言
4. 第十一屆國際文學和心理學大會(哥本哈根, 1994), 大會發言
5. 諾思洛普·弗萊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北京, 1994), 大會主席并發言
6. 第十四屆國際比較文學大會(埃德蒙頓, 1994), 分組會議主席并圓桌會議發言
7. 文化研究: 中國與西方國際研討會(大連, 1995), 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8. 第九屆國際文學理論大會: 理想的故鄉研討會(京都, 1995), 大會發言
9. 文化對話與文化誤讀國際研討會(北京, 1995), 大會組委會副主席, 主持大會 發言并發言
10. 國際比較文學理事會暨文學中的自然研討會(奧登斯, 1996), 分組會議主席并 發言
11. 第六屆國際易卜生戲劇節暨研討會(奧斯陸, 1996), 大會發言
12. 國際德勒茲研討會(佩斯, 1996), 大會發言
13. 文化研究: 尋找公共空間國際研討會(佩斯, 1996), 大會主題發言
14. 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高森薩斯, 1997), 大會發言
15. 翻譯與文化傳播國際研討會(北京, 1997), 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16. 第十五屆國際比較文學大會(萊頓, 1997), 圓桌會議主席并發言
17. 全球化與人文科學的未來(北京, 1998), 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18. 文化與民族身份: 中國與西方國際研討會(南京, 1998), 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19. 海峽兩岸后現代文學研討會(臺北, 1998), 大會書面發言
20. 第七屆英語文教師協會年會暨國際研討會(臺北, 1998), 大會發言
21. 易卜生與現代性: 易卜生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北京, 1999),大會主席并發言
22.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成都,1999), 圓桌會議主席
23. 諾思洛普·弗萊研究國際研討會(呼和浩特,1999),大會兩主席之一并發言
24. 弗萊與道研討會(麥克馬斯特,2000),大會發言
25. 文學理論的未來:中國與世界國際研討會(北京,2000),大會主席并發言
26. 第十六屆國際比較文學大會(比勒陀利亞,2000),主席圓桌會議發言
27. 第二屆國際文學理論批評大會:世紀之交的文學理論批評研討會(開羅, 2000),大會發言
28. 第二屆全馬來西亞語言、文學和文化國際研討會(吉隆坡,2001),大會發言
29. 英國當代文學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廣州,2001),大會主題發言
30. 第三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北京,2001),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31. 全球化語境下的人與文學(北京,2001),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并大會發言
32. 國際化年代的文化認同/主體國際研討會(臺北,2001),大會發言
33. 全球化與當代資本主義國際論壇(武漢,2001),大會主題發言
34.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南京,2002),大會發言
35. 解讀美國:變化與挑戰國際研討會(廣州,2002),大會主題發言
36. 清華-哈佛后殖民理論高級論壇(北京,2002),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37. 首屆清華-嶺南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2),大會主題發言
38. 易卜生與中國:走向一種美學建構國際研討會(上海,2002),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39. 全球化研究:過去與未來(沃里克,2003),圓桌會議發言
40. 全球化與自主性(多倫多,2003),圓桌會議發言
41. “批評探索:理論的終結?”國際研討會(北京,2004)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42. 多元對話時代的文學理論國際研討會(北京,2004),大會主題發言
43. 國家疆界與文化圖像國際學術會議(新加坡,2004),大會發言
44. 澳中關系新視角: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義國際研討會(北京,2004)大會發言
45. 美國比較文學學會2005年度會議(賓州大學城,2005),專題研討會主持人并發言
46. 人文科學期刊的現狀及未來研討會(弗吉尼亞夏洛特維爾,2005),大會主題發言
47. 第三屆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2005),大會主題發言
48. 文化研究視野中的文學經典問題國際研討會(北京,2005)大會主題發言
49. 第五屆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5),大會主題發言
50.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深圳,2005),大會發言
51. 第三屆清華-嶺南翻譯研究國際研討會(北京,2006),大會主題發言
52. 翻譯全球文化:走向跨學科的理論建構國際研討會(北京,2006),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53. 全球易卜生:易卜生的戲劇在全世界的表演國際研討會(柏林,2006),大會主題發言
54. 第四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北卡羅來納杜倫,2006),中方代表團團長兼首席發言人
55. 第四屆中國易卜生國際研討會(南京,2006),大會主題發言
56. 第五屆世界英語文學研究會年會(印度邁索爾,2007),大會主題發言
57. 第一屆延世人文教育國際研討會(韓國首爾,2007),大會發言
58. 超民族主義、全球化和亞洲電影研討會(蒙特利爾,2007),大會專題發言
59. 無所不在的傳媒國際研討會(東京,2007),大會專題發言
60. 第十三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科學哲學大會(北京,2007),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
61. 翻譯與變革:中國、現代性及文化傳播國際研討會(英國劍橋,2008),大會組織者之一及專題發言
62. 傅雷與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2008),大會學術委員及主題發言
63. 弗洛伊德與中國國際研討會(拉特格斯,2008),大會發言
64. 超越梭羅:美國及國際文學學界對自然的反應國際研討會(北京,2008),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65. 全球化:文化、制度和社會經濟學國際研討會(香港,2008),主題發言主持
人及分會主席
66. 中國文學和文化翻譯國際研討會(達拉斯,2009),主題發言
67. 第十二屆國際易卜生大會(上海,2009),主題發言
68. 首屆美國華裔文學國際研討會(南京,2009),主題發言
69. 文化的沖突與協調國際研討會(紐黑文,2009),大會組織者之一并主題發言
70. 翻譯中國:建構現代性的他種模式國際研討會(北京,2009),大會主席并主
題發言
81. 第五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上海,2010),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82. 第三屆話語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會議(杭州,2010),大會主題發言
83. 首屆生態翻譯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澳門,2010),大會主題發言
84. 漢語寫作的世界性意義國際研討會(北京,2010),大會主題發言
85. 拉丁美洲科學院第22次學術研討會(里約熱內盧,2010),大會主題發言
86. 第四屆嶺南-清華翻譯研究國際研討會(香港,2010),大會主題發言
87. “世界哲學與中國哲學:現代與后現代”中美雙邊研討會(上海,2011,大會主題發言)
88. 世界文學的興起國際研討會(北京,2011,大會發言)
89.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上海,2011,大會主題發言)
90. 拉丁美洲科學院第25次學術研討會(北京,2012,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91. 培育想象:諾斯洛普·弗萊百年華誕研討會(多倫多,2012,大會發言)
92. 中國當代社會的情感基礎:探求人文社會科學與心理治療的對話研討會(維也納,2012,專題發言)
93. 第二屆亞太翻譯、跨文化研究暨海外漢語教學研討會(波特蘭,2012,大會主題發言)
94. 敘事理論:西方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北京,2012,大會主題發言)
95. 韓國英語語言文學學會2012年度年會(首爾,2012,大會主題發言)
96.文化:尋求一種新的范式國際研討會(貝爾格萊德,2013,大會主題發言)
97.第六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普渡,2013,大會主題發言)
98.新漢學與世界文學視野下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討會(臺灣新竹,2013,專題發言)
99. 第三屆世界人文科學國際研討會(南京,2013,主題發言)
100. 中國與世界:文明多樣性與跨文化交際國際研討會(美國北卡教堂山,2013,主題發言)
101. 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國際研討會(澳門,2013,主題發言)
102. 第二屆低地國家翻譯研討會(安特衛普,2013,大會發言)
103.國際敘事學研究會2014年年會(波士頓,2014,大會圓桌發言)
104.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化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北京,2014,大會主席兼主題發言)
105.世界主義與中國國際研討會(北京,2014,大會主題發言)
106.歐洲科學院2014年度院士大會(巴塞羅那,專題發言)
107.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延吉,2014,大會主題發言)
108. 歐洲與世界:作為普遍主義危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厄灣,2014,大會發言)
109. 新世紀的文化對話:歐洲與中國的人文主義中法高峰論壇(北京,2014,大會主席兼主題發言)
110. 歐洲與中國的人文主義:第二屆中法人文高峰論壇(巴黎,2015,大會發言)
111. 現代化與化現代:新文化百年價值重估國際研討會(上海,2015,大會主席兼主題發言)
112. 翻譯研究高級高層論壇(廣州,2015,大會主題發言)
113. 東亞翻譯研究國際研討會(首爾,2015,大會專題發言)
114. 科學與人文的沖突與對話國際研討會(上海,2016,大會主席兼主題發言)
115. 2016年度比較文學國際研討會(大邱,2016,大會專題發言)
116. 世界文學的范圍:閱讀的范圍國際研討會(烏普薩拉,2016,大會專題發言)
117. 德里達與中國:走向全球人文的建構國際研討會(上海,2017,大會主席并主題發言)
118.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開封,2017,大會主題發言)
119. 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與數字人文國際研討會(首爾,2017,大會主題發言)
120. 超虛構4:作為翻譯虛構的形象國際研討會(廣州,2017,大會主題發言)
121. 跨文化、跨族群與比較現代性國際研討會(上海,2017,大會專題發言)
122. 中國當代翻譯理論的建設與發展專題論壇(北京,2017,大會專題發言)
123. 美國比較文學學會2018年度會議(洛杉磯,2018,專題發言)
124. “絲綢之路:歷史的碰撞——過去與今天”高端人文社科國際學術論壇(西安,2018,主題發言)
125. 朱迪思·巴特勒與中國:走向全球人文建構研討會(上海,2018,主題發言)
126. 中西文學理論的國際對話研討會(上海,2018,主題發言)
127. 翻譯研究的多維度國際研討會(澳門,2018,主題發言)
128. 巴西比較文學學會2019年度年會(巴西利亞,2019,專題發言)
129. 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執委會會議暨國際比較文學高峰論壇(深圳,2019,主題發言)
130.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二十二屆大會(澳門,2019,主題發言)
131. 重訪五四:紀念中國新文化運動百年國際研討會(斯德哥爾摩,2019,專題發言)
132. 第八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大學公園,2019,主旨發言)
聯系方式
辦公電話:010-82303519
辦公室:教五樓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