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利,1955年生,男,哲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語言科學院章黃學術理論研究所所長
研究領域
乾嘉理必及章黃學理、訓詁學、韻律語法學、語體語法學、歷時句法學、韻律文學、對外漢語教學法
教育背景
1986-1995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語言學系,哲學博士
1979-1982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代漢語專業,哲學碩士
1977-1979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本科
工作經歷
2019至今 北京語言大學章黃學術思想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后合作導師 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2010-2019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系客座教授
2015至今 教育部國家重點項目延伸基地: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CUHK-BLCU JRCCLAL)主任
2020-2025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
2012至今 天津大學語言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授
2012-2015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1-2012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主任
2003-2010 哈佛大學漢語應用學科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中文部主任、哈佛大學哈佛北京書院主任
1999-2003 堪薩斯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1994-1999 堪薩斯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
1991-1994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講師
1990-1991 賓夕法尼亞大學東方學系講師
1982-1986 北京師范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 講師
學術成果
專著
1. Prosodic Morphology in Mandarin Chinese. Rutledge Press. 2018.
2. The Prosodic Syntax of Chinese. Lincom Europa. Lincom Studies in AsianLinguistics. 2002.
3. 馮勝利、王永娜、王麗娟:《漢語八百對單雙音節對應詞詞典》,Phoenix Tree Publishing Inc.,2020年12月。
4. 《漢語語體語法概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年。
5. 莊會彬、趙璞嵩、馮勝利:《漢語的雙音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年。
6. 王聰、王玨、阿錯、馮勝利:《聲調、語調與句末語氣詞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
7. 馮勝利、劉樂寧、朱永平、閆玲:《漢語教師專業技能指導手冊》,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
8. 《漢語韻律語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9. 《漢語歷時句法學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
10. 《韻律語法問答》,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年。(本叢書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獎)
11. 馮勝利、施春宏:《三一語法:結構?功能?語境——初中級漢語語法點教學指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12. 《漢語韻律詩體學論稿》,商務印書館,2015年。
13. 《漢語韻律句法學》(增訂版),商務印書館,2013年。
14. 《漢語韻律句法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 《漢語的韻律、句法與詞法》(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初版,1997年。
16. 《漢語書面用語初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年。
17. 《漢語韻律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被譯英、韓語論著
1. Prosodic Syntax in Chinese: Theory and Facts. Translated by Zhuang Huibin and Ma Baopeng. Rutledge Press. 2018.
2. Prosodic Syntax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hanges. Translated by Zhuang Huibin and Ma Baopeng. Rutledge Press. 2018.
3. ???????《三一語法》Chinese Trinitarian Grammar (co-authored with Shi Chunhong).
4. ??? ??? ????? 《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2009. 北大出版社;韓文版 Translated by Ok Joo Lee, Gijeong Jeon and Sooyoung Shin. Seoul: Youkrack Publishing Co. 2013.
主編論著
1. 馮勝利、施春宏主編:《漢語語體語法新探》,中西書局,2018年。
2. 馮勝利、馬秋武主編:《韻律語法研究》第四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年。
3. 馮勝利、馬秋武主編:《韻律語法研究》第三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年。
4. 馮勝利主編:《韻律語法研究》第二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7年。
5. 馮勝利主編:《韻律研究》第一輯,科學出版社,2016年。
6. 馮勝利主編:《漢語韻律語法叢書》第二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資助)
7. 馮勝利主編:《漢語韻律語法叢書》第一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資助)
8. 馮勝利主編:《語言學中的科學》,人民出版社,2015年。
9. 馮勝利主編:《漢語韻律語法新探》,中西書局,2015年。
10. 馮勝利主編:《漢語書面語的歷史與現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語言學前沿叢書》第十三輯)
11. 沈陽、馮勝利主編:《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12. 馮勝利主編:《美國大學生看中國——2008年報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3. 馮勝利、馮禹主編:《美國大學生看中國——2007年報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 馮勝利、馮禹主編:《用中文談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年。
15. 胡文澤、馮勝利主編:《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的新發展》,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年。
論文(2011年至今)
英文論文
2018
1. Variations in the Role of Stress and Focus Marking in Tonal Languages: Evidence from Chinese [Num+Cl+de+ NP] Expressions.Li Yen-hui Audrey & Feng, Shengli. Studies in Prosodic Grammar, 2018(02):1-31.
2. Theoretical Certainty: The Qian-Jia Rationalism. 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 Vol.1 No.1.
2017
1. A Cartographical Account of Prosodic Syntax in Chinese. In Si Fuzhen (eds.) Studies in Cartographic Syntax,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7.
2. Syntax-Phonology Interfac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ume 4, Leiden Press, 2017.
3. Prosodic Morphology,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Brill Online Reference Works, 2017.
4. Disyllabificatio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2, Leiden Press, 2017.
5. Sizi Geyan四字格言(Four Character Maxims),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4, Leiden Press, 2017.
6. Written Language versus Spoken Language,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Brill Online Reference Works, 2017.
2016
1. Modern Chinese: Written Chinese. Chapter 36 of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dited by Chan Sin Wai, 2016.
2. Poetic Prosody. Chapter 37 of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dited by Chan Sin Wai, 2016.
3. Three Articles (Prosodic Morphology, Phonology and Prosody Interface and Disyllabification) for Brill’s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inguistics (General Editor: Rint Sybesma), 2016.
4. The Tripartite Division of Formal, Informal and Elevated Registers. In: New Aspects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6. (First Author)
2015
1. On Nuclear Stress Rule in Chinese.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2:1 1-23. 2015.
2. Parallel Prose and Spatiotemporal Freedom: A Case for Creative Syntax in “Wucheng fu”蕪城賦.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 2015. (First Author)
3. Five Comments on "A Chinese Phonological Enigma" by Professor Geoffrey Samps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43:734-739. 2015.
4. Two Articles (P-morphology, P-syntax) published on website of Brill’s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inguistics (General Editor: Rint Sybesma). 2015.
5. Prosodically Constrained Localizers in Classical and Modern Chinese. Xu Dan & Fu Jingqi (eds). New Studies of Space and Quantification in Languages of China. Springer, 2015:17-35.
2014
1. Theory of prosodic grammar and Chinese linguistics. In: Feng Shi & Hongming Zhang (eds.) Linguistics in China. 2014.Vol. 2: 56-73.
2. Light verb Syntax between English and Classical Chinese. In Audrey Li (eds.) Chinese Syntax in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tiy Press, 2014: 229-250.
3. Review of Research on Literary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 by Sun Dejin. Pragmatics. 2014. USA. (Co-authored with Mei Huang).
4. Historical Syntax of Chinese. Chapter 21 of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eds.) by Huang James and Audrey Li. Andrew Simpson.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 2014:537-575.
2013
1. Short Passives in Modern and Classical Chinese. In: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beyond. Vol. 2:595-623.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Taipei, Taiwan: Academia Sinica, 2013.
2012
1. The Syntax and Prosody of Classifiers in Classical Chinese. In: Xu Dan (eds.) Plurality and Classifiers across languages of China. Mouton de Gruyter. 2012: 67-99.
2. Empty Operator Movement in Chinese Passive Syntax. In: Wang LJ (eds.) Festschrift for Professor Fang Li: 數理邏輯之美——方立教授紀念文集.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2012:117-136.
2011
1. A Prosodic Explanation for Chinese Poetic Evolution.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223-257. June 2011.
中文論文(2011年至今)
2021
1. 劉麗媛,馮勝利. “最小詞條件與V不C的能性解讀來源”,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49(1). 2021.(通訊作者)
2. 馮勝利、施春宏:《韻律語法學的構建歷程、理論架構與學理意義》,《語言科學》2021年第1期。
3. 馮勝利、王永娜、王麗娟:《漢語單雙音節對應詞的語體對立及其語法屬性》,《漢語學報》2021年第2期。
4. 《論上古漢語“句法、韻律、語體”三維語法系統的綜合研究》,《歷史語言學研究》2021年第1輯(總第15輯)。
2020
1. 劉麗媛、馮勝利:《<黃侃日記>語體論初探》,《漢語史學報》第22輯,2020年。
2. 馮勝利、劉麗媛:《論語體語法的生物原理與生成機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6輯,2020年。
3. 蘇婧、馮勝利:《上古漢語旁格述式的語法屬性與分析》,《語言科學》第2期。
2019
1. 《論乾嘉學術的科學突破》,《語言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3期。
2. 《訓詁的屬類與體系——論經學訓詁、子學訓詁、史學訓詁、文學訓詁的獨立性》,《古漢語研究》2019年第3期;又轉載于《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19年第11期。
3. 《乾嘉之學的理論發明(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語言文字學理論闡微》,《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3輯,2019年;又轉載于《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20年第1期。
4. 《乾嘉之學的理論發明(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理必論證與用語札記》,《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4輯,2019年;又轉載于《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2020年第12期。
5. 《趙元任的單音節神話與徐通鏘的字本位》,《華文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4期。
6. 《王念孫<廣雅疏證>模擬義叢纂例》,《文獻語言學》第7輯,2019年。(與殷曉杰合著)
7. 《漢語“綜合?分析”雙向演變的韻律機制》,《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3輯,2019年。(與劉麗媛合著)
8. 《段玉裁<二名不徧諱說>中的理必語法》,《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9年第24輯。(與劉麗媛、劉璐合著)
9. 《戴震“橫被四表”說的學理探討》,《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9年第24輯。(與王利合著)
2018
1. 《論黃侃的“發明之學”與傅斯年的“發現之法”》,《勵耘語言學刊》2018年第2輯。
2. 《論王念孫的“生成類比邏輯”中的必然屬性及其當代意義》,《勵耘語言學刊》2018年第1輯。
3. 《理論語法的教學轉換——以韻律語法為例》,《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8年第1輯。
4. 《論語體語法的基本原理、單位層級和語體系統》,《世界漢語教學》2018年第3期。(與施春宏合著)
5. 《上古漢語中的“為”與輕動詞句法中的抽象輕動詞》,《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2輯,2018年。(與蘇婧合著)
2017
1. 《漢語句法、重音、語調相互作用的語法效應》,《語言教學與研究》2017年第3期。
2. 《站在學術前沿的巨人——俞敏先生的韻律語法思想芻議》,《勵耘語言學刊》2017年第1輯。
3. 《從語音、語義、詞法和句法看語體語法的系統性》,《中國語學》2017年第66輯,日本中國語學會。
4. 《韻律語法與語體語法的機制及其之間的相關原理》,馮勝利、李亞非、沈陽主編《甲子學者治學談》,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7年。
5. 《學術人生》,馮勝利、李亞非、沈陽主編《甲子學者治學談》,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7年。
2016
1. 《駢文韻律與超時空語法——以<蕪城賦>為例》,《嶺南學報》2016年第3期。
2. 《北京話是一個重音型語言》《語言科學》2016年第5期。
3. 《文獻語言學——陸宗達先生秉承章黃的學術精華》,《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6年第1輯。
4. 《論王念孫的生成類比法》,《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2015
1. 《“一”字省略的韻律條件》,《語言科學》第1期。(與李艷惠合著)
2. 《聲調、語調與漢語的句末語氣》,《語言學論叢》第51輯,2015年。
3. 《漢語教學中的語法與操練》《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5年第2輯。
4. 《語體語法的邏輯體系及語體特征的鑒定》,《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2015年第1輯。
5. 《論“當”“在”的語體差異—兼談具時空、泛時空與超時空的語體屬性》,《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與王永娜合著)
6. 《韻律文學的語言學分析——從廖旭東先生的“于/乎”之別說起》,《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7. 《古文字構形中的句法信息》,《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5年第1輯。
8. 《韻律、語法與語義的綜合分析》,《張永言八十賀壽文集》,2015年。
9. 《方經民2003年“漢語書面語研究計劃”的現狀與未來》,古川裕編《漢語語言寫日中學者論文集——紀念方經民教授逝世十周年》,2015年。
10. 《乾嘉“理必”與語言研究的科學屬性》,《中文學術前沿》2015年第9期。
2014
1. 《語體俗、典、正三分的歷史見證:風、雅、頌》,《語文研究》2014年第2期。
2. 《<離騷>的韻律貢獻——頓嘆律與抒情調》,《社會科學論壇》2014年第2期。
3. 《從古人誤讀看上古漢語的輕動詞句法》,《歷史語言學研究》第8輯,2014年。
4. 《上古漢語輕動詞的句法分析優于詞法加綴說例證》,何志華、馮勝利等編《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5. 《論漢語二語教學的獨立性》,《漢語應語言學研究》2014年第2輯。
6. 《論漢字形體的本質不在象形而在別異》,黃翔等編《繁簡并用 相映成輝——兩岸漢字使用情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14年。
2013
1. 《漢語詩歌研究中的新工具和新方法》,《文學遺產》2013年第2期。
2. 《論語體語法與教材編寫》,《漢語教學研究——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學報》2013年第48期。(與閆玲合著)
3. 《上古音韻研究的新視角》,石峰、彭剛主編《大江東去——王士元教授八十歲賀壽文集》,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3年。
2. 《漢語的核心重音》,《中國語學》2013年第260期。(The Nuclear Stress Rule in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Linguistic Society of Japan, 2013(260).)
4. 《新材料與新理論的綜合運用——兼談文獻語言學與章黃演繹論》,《歷史語言學研究》第6輯,2013年。
5. 韻律構詞學與韻律句法學的研究》,《語言學》,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與王麗娟合著)
6. 《形式句法理論與漢語句法學史研究簡論》,《語言學》,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2012
1. 《上古單音節音步例證——兼談從韻律角度研究古音的新途徑》,《歷史語言學研究》第5輯,2012年。
2. 《語體語法——形式功能對應律的語言探索》,《當代修辭學》2012年第6期。
3. 《語體原理及其交際機制》,《漢語教學集刊》第8輯,2012年。
4. 《北京話的輕聲及其韻律變量的語法功能》,《語言科學》2012年第6期。
2011
1. 《韻律句法學研究的歷程與進展》,《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第1期。
2. 《語體語法及其文學功能》,《當代修辭學》2011年第4期。
3. 《論漢語教學中的“三一語法”》,《語言科學》2011年第5期。
4. 《漢語詩歌構造與演變的韻律機制》,《中國詩歌研究》2011年第8期。
5. 《百年來漢正式語體的滅亡與再生》,李向玉主編《澳門語言文化研究》,澳門理工學院,2011年。
研究項目
2020至今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者個人項目主持人、皖派絕學中理必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研究(20VJXG038)
2020至今 北京語言大學院級項目主持人、韻律語體語法理論下的單雙音節對應詞研究
2019至今 北京語言大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項目(中國語言文學)主持人、基于歷時與共時的漢語語體語法理論體系研究
2015-201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乾嘉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念孫《廣雅疏證》中科學方法和理念研究(15AYY009)
2015-201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主持人、“多卷本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子課題:上古漢語中期語法研究(兩周漢語語法史)(14ZDB092)
2015-2017 香港中文大學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聯合研究項目主持人、語言演變與差異
2014-201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主持人、對外漢語語體用語的鑒定、分布及分級的基礎研究(14JJD740003)
2012-2015 北京語言大學研究基金項目主持人、韻律句法學與韻律語體學
2012-2013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蔣經國基金會資助項目主持人、漢語的韻律與文學
2011-2012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蔣經國基金會資助項目主持人、漢語書面語的歷史與現狀
2010 香港中文大學直接資助項目主持人、嵌偶與合偶詞的韻律綜合研究
2005-2006 哈佛燕京學院燕京學人項目主持人、古漢語中的輕動詞韻律
2005 國家漢辦資助項目主持人、北京及周邊地區美國暑期漢語學校講座比賽及優秀論文收集與整理
榮譽獎項
2020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根據2016-2018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學術專題刊載數據與同行專家綜合評價,被評選為“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作者(2019年版)”
2017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杰出教學獎
2005 獲哈佛大學本科生委員會提名Joseph R. Levenson Teaching Prize
1999 堪薩斯大學卓越教學中心卓越教學獎
1991 佛蒙特州科爾切斯特圣邁克爾學院China Project Consortium卓越報告獎
開設課程
?北京語言大學、清華大學(2019至今)
語體語法學,語體語法研究,韻律語法中的前沿問題及評議,《說文解字注》研讀
?香港中文大學(2010-2019)
韻律詩體學,韻律句法學,訓詁學,《說文解字》研究——《說文段注》研讀法,歷時句法學,韻律構詞學
?哈佛大學(2003-2009)
古代音韻學與古文字學,《說文解字》研究,漢語教育學,古漢語句法學,古漢語語言學,漢語語言學,一年級漢語,五年級漢語
?堪薩斯大學(1994-2003)
漢語韻律語法,現代寫作中的古代漢語,漢語結構,古漢語,中國語言及思想,東方文明:中國與日本,中國語言與文化,中國語文
社會服務/學術兼職
2019至今 《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聯合主編
2016至今 《韻律語法研究》聯合主編
2020 中國社會科學院呂叔湘語言學獎評獎委員會第七屆評獎委員
2017至今 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成員
2016至今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6-2018 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3至今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信息結構研究”項目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1-2018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教員學術人事委員會成員
2011-2017 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優化雙語教育委員會成員
2012-2013 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CLCSC)成員
2010至今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海外咨詢專家
2015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校外評審委員
2007-2010 北美漢語教師協會(CLTA)常務理事
2007-2010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研究系學術顧問
2003-2010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Asia Center)執行委員會委員
2004-2009 哈佛大學語言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
2000-2002 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
聯系方式
辦公電話:010-82303972
辦公室:綜合樓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