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丙甫,1947年生,男,語言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語言類型學、句法理論和認知語言學
教育背景
1979-1982 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碩士
1987-1990 美國康州大學心理語言學碩士
1993-1998 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82-1987 復旦大學中文系
1990-1993 美國康州學院
1998-2000 美國圣塔他莫妮卡學院
2000-2002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002-2006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2007-2008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2009-2018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2019-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系
學術成果
專著
1.《核心推導語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2.《漢語的認知心理研究:結構、范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0年
3. 《當代西方語言學要著研讀》(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4. 《語言類型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韓國《韓國文化社》
2018出版韓語譯本
主要論文
1.距離象似性(陸丙甫、陳平),《中國語文》2020:6
2.附綴的分布與粘著性(陸丙甫、完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4
3.人類信息處理能力限度對語言結構的基本制約(陸丙甫、應學鳳),《語言教學與研究》2019:3
4.形態與語序(陸丙甫、羅彬彬),《語文研究》2018:2
5.消極修辭對象的一般化及效果的數量化:從“的”的選用談起(陸丙甫、于賽男),《當代修辭學》2018:5
6.“浴缸效應”與多音節詞的音節時長分析(陸丙甫、曹琳琳),《漢語學習》2017:3 ?
7.語法分析的第二個初始起點及語言象似性(陸丙甫、劉小川),《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4
8.Chapter 19:Valency Classes in Mandarin(陸丙甫、張國華、Walter Bisang) in Valency Classes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Edited by Andrej Malchukov & Bernard Comrie, 2015,Berlin/Boston: Mouton de Gruyter
9.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本多元化(陸丙甫、謝天蔚),《世界漢語教學》2014:1
10.節律和形態里的前后不對稱(陸丙甫、應學鳳),《中國語文》2013:5
11.重度-標志對應律--兼論功能動因的語用性落實和語法性落實,《中國語文》2011:4
12.漢、英主要事件名詞語義特征,《當代語言學》2012:1
13.作為語法分析起點之一的數量性限制,《漢語學習》2012:1
14.語法是不講功能的功能:淺談語法規則對其功能基礎的偏離和超越(陸丙甫、吳為善),《東方語言學》2012第(十一輯),上海教育出版社
15.蘊含關系的兩種解釋模式(陸丙甫、金立鑫),《中國語文》2010:4
16.“組塊”與語言結構難度(陸丙甫、蔡振光),《世界漢語教學》2009:1
17.中國境內語言的雙及物結構語序(陸丙甫、羅天華),《漢藏語學報》2009(總第三期)
18.直系成分分析法—論結構分析中確保成分完整性的問題,《中國語文》2008:2
19,從類型學看漢語全稱判斷,日本《中國語學》2008(總255期)
20.論形式和功能的統一是語法分析的根本基礎——兼談轉換語法的一些發展,《外國語》2006:3
21.指人名詞組合語序的功能解釋:從形式描寫到功能解釋的一個個案,《中國語文》2005:4
22.語序優勢的認知解釋:論可別度對語序的普遍影響,《當代語言學》2005:1、2
23.關于句法理論的起點和三個平面理論,(陸丙甫、曹德和),2005《語言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辭書出版社
24.作為一條語言共性的“距離-標記對應律”,《中國語文》2004:1
25.“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從描寫性到區別性再到指稱性,《世界漢語教學》2003:1
26.增加漢字書寫系統的語法信息,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7
27.從賓語標記的分布看語言類型學的功能分析,《當代語言學》2001:3
28.從語義、語用看語法形式的實質,《中國語文》1998:5
29.Left-right asymmetries of word order variation: a functional explanation. Ph.D. diss.1998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30.多重復句的層次問題(陸丙甫、金立鑫),《漢語學習》1988:5
31.定語的外延性、內涵性、稱謂性及其順序,《語法研究和探索(四)》1983,北京大學出版社
32.從心理學角度看漢語句型問題,《動詞和句型》1987,語文出版社
33.語句理解的同步組塊過程及其數量描述,《中國語文》1986:2
34.語言結構的外向、內向分類及核心的定義,《語法研究和探索(三)》1985,北京大學出版社
35.從認知心理學看正詞法問題,《漢語拼音正詞法論文選》1985,文字改革出版社
36.試論經學注釋法對思想的禁錮,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1985:4
37.人腦短時記憶機制和人類語言結構的關系,《世界科學》1983:9
38.無限遞歸的條件和有限切分,《漢語學習》1983:3
39.對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一些看法,《中國語文》1981:4
40.主干成分分析法,《語文研究》 1981:1
41.讀《“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國語文》1979:4
譯著
1.神奇的數字7(士2):人類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心理學動態》1983(4),
譯自 Miller, G.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No.63.
2. 人類記憶和信息儲存,《思維科學》1986(1)。譯自
Miller, G. 1956. Human memory and the storage of information. I.R.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Vol.IT-2, No.3.
3. 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象,《國外語言學》1984(4)。譯自
Greenberg, J.H. 1966.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 Universal of Language. ed. J.H. Greenberg(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研究項目
1. 2005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準號05BYY035):現代漢語語序類型研究。
2. 2012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準號12BYY090):語法編碼規律之研究。
3.2018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批準號18AYY023):現代漢語消極修辭方法原理探析。
榮譽獎項
1. 2008,江西第13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作品:直系成分分析法—論結構分析中確保成分完整性的問題,刊《中國語文》2008
2.2010,江西高校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獲獎作品:再談漢語“的”和日語 の 的區別,刊《外國語》2008。
3.2010,江西第14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作品:蘊含關系的兩種解釋模式,《中國語文》2010,
4.2011,江西第15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作品:重度-標志對應律--兼論功能動因的語用性落實和語法性落實,《中國語文》2011。
5.2013,江西第十六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作品:節律和形態里的前后不對稱,《中國語文》2013。
開設課程
本科生課程:語言類型學基礎
研究生課程:語言類型學專題
社會服務/學術兼職
日本《中國語學》特邀編委
臺灣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編委
日本《現代中國語學》編委
國際交流
2009四月-六月德國馬普人類進化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合作研究員。
聯系方式
辦公室:綜合樓B座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