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簡介
劉青海,湖南華容人。本科、碩士、博士皆就讀于北京大學,畢業后任教于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18年調入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任教授、博導。已出版學術專著《李商隱詩學體系研究》《晚唐文學變局中的“溫李新聲”研究》,譯著《比較詩學結構》,合著《詩詞寫作常識》《李白詩選》等多種著作。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北京大學學報》《文藝理論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古詩歌史和中古文學史研究、駢文研究、漢唐獻賦制度研究、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等
教育背景
1995.9-1998.7 北京大學法律系學士
1999.9-2002.7 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
2002.9-2005.7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
工作經歷
2005.7-2018.10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2018.10-至今 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
曾在韓國江陵大學(2007)、香港嶺南大學(2014、2016)講學,香港大學(2017)訪學。
學術兼職
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中國劉禹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教育部“中華經典誦讀庫”專家、“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專家評委、“中國詩詞大會”題目策劃專家、《夏承燾研究》編委、《中華詩學》編委等。
主要講授課程
(一)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史典籍、古典詩選、歷代散文選、唐詩十講等。其中“文史典籍”課程被評為2014年度上海市高校精品課程。
(二)研究生課程:李商隱詩歌研讀、李白詩歌研讀、《詩經》研讀、古典詩詞寫作與鑒賞、晚唐文學研究、漢唐獻賦研究等。
學術成果
一、著作
1. 劉青海《李商隱詩學體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6日第11版刊載李翰《義山詩:一種肅然的悲劇美——讀劉青海<李商隱詩學體系研究>》,《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19)》“新書選評”刊載該評。)
2. 劉青海《晚唐文學變局中的“溫李新聲”研究》,中華書局2018年。(《中國文學年鑒2019》“著作評介”刊載張一南書評)
3. 劉青海《高適 岑參》,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
4. 錢志熙、劉青海《詩詞寫作常識》,中華書局2012年、2013年新一版。
5. 錢志熙、劉青海《李白詩選》,商務印書館2016年。(入選2020年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種子計劃”推薦閱讀書目(105種),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類(20種)”之一。)
6. 蔡宗齊著、劉青海譯《比較詩學結構:中西文論研究的三種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二、學術論文
1.《試論李白大謝體五古紀游詩的字法》,《文學遺產》2005年第2期。
2.《且從康樂游山水,何必風流入會稽——論李白對謝客山水情懷的回應》,《文史知識》2005年第8期。
3.《試談<楚辭>對<哀江南賦>的影響》,韓國中國文學理論學會主編:《中國文學理論》(2007年8月,第9-24頁)。
4. 《沖突與和解:金笠詩歌的時空焦慮》,《Proceedings of Int’l Symposium on Kim Sat Gat and Chinese Poems》,韓國翰林大學2007年11月版。
5.《不可言說的言說——說樂府古辭<江南>》,《名作欣賞》2007年第12期。
6.《一曲菱歌值萬金——說李白新樂府<靜夜思>》,《名作欣賞》2008年第4期。
7.《試論唐代應試詩及其和<文選>的淵源》,《云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高等學校學術文摘》2008年第5期摘要。)
8.《末世篇章有逸才——試論杜牧詩之學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9.《試論中晚唐七絕的發展趨勢:徒詩藝術的擴張與深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摘要。)
10. 《論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中的詞學觀》,《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1期。(收入周篤文、錢志熙主編《全國第二十四屆中華詩詞暨夏承燾吳鷺山先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年1月,第255-267頁。)(收入樂清市社科聯合會、夏承燾研究會編《夏承燾研究(第一輯)》,北京:線裝書局,第362-373頁。)
11.《對杜甫變體七絕的再認識——兼論與初唐七絕之關系》,《文學遺產》2011年第4期。
12. 《論金笠詩嘲戲風格和女性題材的漢詩淵源》,《齊魯學刊》2011年第12期。
13. 《論李白的批評家身份及其批評體系——以他對玄宗詩壇的批評為中心》,《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收入《<中國李白研究>集粹(下)》,時代出版傳媒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7年11月,第603-615頁。)
14. 《王維詩歌與陶謝的淵源新探》,《求是學刊》2012年第1期。(收入吳相洲、高萍主編《王維研究》第六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6月,第346-359頁。)
15. 《夏承燾詩論初探》,《中國韻文學刊》2012年第4期。(收入樂清市社科聯、夏承燾研究會編《夏承燾研究(第一輯)》,北京:線裝書局2017年7月,第374-387頁)
16. 《夏承燾詩史研究初探》,《中文學術前沿》第五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17. 《論漢魏六朝的獻賦現象》,《中山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18.《李商隱詩:無題之詩為天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7月12日“文學”版面。
19. 《論初盛唐獻賦活動的興盛及其原因》,《文學遺產》2013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3年12期全文轉載。)
20.《論李商隱今古文創作經歷及其文體思想》,《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21.《論溫庭筠樂府體的藝術淵源及其對詞體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6期。
22. 《近期中西詩學體系比較研究的新進展》,《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23.《論李商隱近體的興寄化》,《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五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4年9月。
24. 《立象盡意,自然成文——蘇洵<仲兄字文甫說>》,《文史知識》2014年第11期。
25. 《論唐詩中南朝主題的演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收入查清華、詹丹主編《江南都市與中國文學——第二屆江南文化論壇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12月,第165-174頁。)
26. 《論李白各體山水詩的藝術淵源及其對傳統的發展》,《求是學刊》2015年第5期。
27. 《論中晚唐綺艷風尚中杜牧冶游七絕之獨創性——兼論杜牧思想風度與東晉風流的關系》,《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唐代文學研究(第十六輯)》摘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P757-761)。
28. 《論王維詩歌與詩騷傳統的淵源關系》,《文學遺產》2015年第6期。
29. 《夏承燾<致胡適之論詞書>的前前后后》,《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收入樂清市社科聯合會、夏承燾研究會編《夏承燾研究(第二輯)》,北京:線裝書局2017年7月,第291-310頁)
30. 《蘇颋“李白論”新議——兼探李白早期文學道路》,《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4期。
31.《劉禹錫七絕藝術探微》,載戴偉華主編,吳夏平、張巍副主編:《劉禹錫研究(第一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32-41頁)。
32.《論唐代怨刺詩學的發展歷程——以李杜及其接受為中心》,《文藝研究》2017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7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3.《李商隱“元氣自然論”及其尚真、任情的詩歌思想》,《文學評論》2017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4期全文轉載)
34.《風俗里的七月七》,《博覽群書》2019年第8期。
35.《論初盛唐人對言志緣情說的傳述與發展》,《文藝理論研究》2019年第6期。(獲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九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優秀獎。)
36.《論唐人對漢魏樂府敘事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文學評論》2020年第1期。
37.《從詞史建構、文獻考辨重論李白詞的真偽問題》,《北京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
38.《他每首詩都是一個小宇宙——“解密李商隱”之二》,《博覽群書》2020年第3期。
39.《令狐楚的文學創作與唐代“詞學”》,《中國文化研究》2020年冬季刊。
40.《以武事比文藝——杜甫及中晚唐詩人的一種論文方式》,《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
三、譯作、書評
1.蔡宗齊著、劉青海譯《西方詩學體系:從真理的角度論文學的產物》,程洪、馬小鶴《當代海外中國研究》(第1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39-263頁。
2. 蔡宗齊著、劉青海譯《比較詩學結構:中西文論研究的三種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5日。
3. 蔡宗齊著、劉青海譯《中國詩學體系——從和諧過程的角度論文學》,《當代海外中國研究二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2月。
4.《錢志熙著<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載劉揚忠、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鑒》(2002—2003)(武漢出版社2005年1月,第303-306頁)。
四、散文
1.《詩意的黃昏》,《散文》2008年第8期。
2.《那些南北朝的姓氏》,《文匯報·筆會》2007.7.31。
3.《湖區的夏》,《文匯報·筆會》2007.8.14。
4.《夏蟲》,《文匯報·筆會》2007.8.22。
5.《斷想》,《文匯報·筆會》2007.11.15。
6.《青天削出金芙蓉》,《文匯報·筆會》2016.2.4。
五、研究項目
1.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漢唐獻賦制度與賦體創作研究”(2019-2022),在研。
2.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晚唐文學變局中的‘溫李新聲’研究”(2012-2017),已結項。
3. 承擔2018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詩詞的語言藝術原理及其歷史生成機制研究”子課題“唐詩語言藝術”,在研。
4. 上海市選拔培養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2005),已結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