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兆惠,女,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教育學院支部書記
研究領域:
漢語語法史,中外漢語語法學史
教育背景:
2002年和2005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分別師從李崇興教授和尉遲治平教授,
2005-2008年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合作導師為華學誠教授,
工作經歷:
2008年至今在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科學部、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傳承研究基地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主要承擔課程:
本科生:《古代漢語》
碩士生:《漢語語法史和語法學史》
博士生:《語言學原典導讀》
主要學術成果:
本人近年來主持的多項校級項目,均受中央高校業務經費資助主要是:“明代方言俗語文獻整理與研究”(2008-2011);“文獻語言學學科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創新平臺”(一期)(2016-2019),“文獻語言學學科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創新平臺”(二期)2020.1-2023.6;“文獻詞匯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2020-2023)。在此平臺之上,本人主持和完成了多項省部級以上項目,主要有:
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兩漢語法比較研究(2009-2011);
2.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6至20世紀初域外漢語語法觀研究(2014-2018)
3.國家社科重大攻關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中國古代方言文獻集成(2017-2021)
4.教育部社科一般項目:清代以來北京話副詞研究(2013-2016)
5.北京市哲社一般項目:清末明初北京話副詞研究(2012-2014)
6.北京市哲社一般項目:600年間北京官話副詞研究(2017-2020)
7.教育后期資助項目:明清北京話副詞及相關問題研究(2019-2022)
以項目為依托,本人出版專著2部:
1.《上古漢語連動式研究》 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2.《兩漢語法比較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年來發表的論文主要有:
1.《北京話“干脆”一詞的演變》,《北京社會科學》2011(5)
2.《漢語處置式中代詞回指的普遍性、共性和差異性》,《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2(1)
3.《論漢代的酒器量詞——兼談漢代酒器文化》,《蘭州學刊》2011(11)
4.《“動量詞出現于先秦”說質疑——兼論兩漢時期的動量詞》,《長江學術》2012(2)
5.《清末民初北京官話的“簡直”“剪直”和“箭直”》,《寧夏大學學報》2012(4)
6.《來自吳方言的“姐妹淘”》,《語文學刊》2014(1)
7.《古代“獵首、截耳”習俗的演變及“馘、聝”二字的關系》 ,《中國文化研究》,2014(1)
8.《早期北京話范圍副詞“凈”“盡”和“竟”》,《廊坊師院學報》,2014(1)
9.《近代漢語兩種特殊賓語及其衰落》,《湖北大學學報》,2014(3)
10. 《試論清末北京官話特殊的“所”及其來源》,《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2)
11. (3)《北京話副詞“滿”的來源及演變機制》,《語文研究》,2016(1)
12. 《英國傳教士約瑟夫·艾約瑟論漢語的韻律》,《當代修辭學》,2016(3)
13. 《清代北京官話特殊副詞“白”來源于滿語的若干旁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7(4)
14. 《早期西方漢學家對漢語語序的思考及其影響》,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8(1)(原刊《澳門理工學報》2017年第4期)
15. 《我教留學生學中國經典》,《光明日報》2015年8月7日版
16.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語言與翻譯》,2015(3)
17. 《德國漢學家甲柏連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一經一緯”語法體系與中國古代的“體用”思想》,《漢學研究》,2019(2)
18. 《漢語史上范圍量向程度量范疇演變的若干例證及原因探析》,《中國語文通訊》(香港)2019年7月卷
19. 《以艾約瑟為例談早期西方人眼中的漢語“大語法”》,《亞洲與世界》,2019年第二輯,社科文獻出版社。
20. 《明清文人筆記所見北京方俗語三則——“嗓子”“老婆”和“臭豆腐”》,《漢字漢語研究》2020(1)
21. 《“很+VP+QP”的歷史來源及其特征》,《文獻語言學》(10輯)2020年3月
榮譽項目:
本人還獲得2016年科研報告會二等獎
成為2018黃大年式團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團隊”成員
獲2014-2017校級“中青年學術骨干”和2018年校級優秀共產黨員。
社會服務/學術兼職:
本人以編輯部主任身份編輯《文獻語言學》輯刊,在學術界獲得好評。